幽門螺旋桿菌之治療


前 言
自從Marshall及Warren培養分離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迄今已有20年,目前公認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的主因。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類慢性細菌性感染最常見的主因之一,據估計它在開發中國家有80%至90%的人口受到感染。典型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多是小孩時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破壞胃黏膜,通常到成年時才產生症狀。一般而言約每6個感染者有一個會產生消化性潰瘍,而感染者終其一生胃腺癌的危險性約為1%至3%,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更在1994年把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一種無聲無息具破壞性但是可治癒的感染,所以正如同其他的細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也應治療。

目前,大部份之國際性治療準則所建議之幽門螺旋桿菌之除菌治療方法仍為由質子幫浦阻斷劑、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和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或甲硝唑(Metronidazole)所組成之標準三合療法。但此一治療方法的失敗率在全球許多地區已高達20%以上。「系列性治療」是新近被發展出的另一種第一線除菌療法,是先給病人5天的質子幫浦阻斷劑和阿莫西林二合治療,而後再給5天質子幫浦阻斷劑、開羅理黴素和甲硝唑之三合治療,其除菌率達94%。此外,由質子幫浦阻斷劑、阿莫西林、開羅理黴素和甲硝唑所組成的7天四合治療也具有優異的療效。在第二線治療上,目前推薦的標準治療是由質子幫浦阻斷劑、鉍劑、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和甲硝唑所組成之四合療法,此一治療方法在全球之除菌率不一,從37%到95%。近年來,有學者以10天之以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阿莫西林和質子幫浦阻斷劑組成之三合療法作第二線除菌處方亦有不錯的療效。幽門螺旋桿菌的第三線治療時,使用由質子幫浦阻斷劑、鉍劑、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所組成之10日四合療法作為第三線除菌治療之處方,除菌率亦可高達84%。

 
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抗藥性的問題,又區分與病人有關之外部因素和幽門螺旋桿菌本身之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宿主(病人)的感染程度、免疫狀態、胃酸的pH值、服藥的遵從性。內部的因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各種菌株及其抗藥機制。

結 論
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口糞傳染,其感染與環境衛生關係密切,因此衛生環境的改善、避免使用不潔的食物與水,才可有效預防感染。一旦感染雖然過去的10年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有很大的進步,但仍有5-15%的病人無法根除。隨著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人數增加,根除失敗的問題逐漸被重視並成為主要議題,因此使用適切療法並克服根除失敗之原因是未來的重要目標。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