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於2017-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65歲以上民眾,至少有一個部位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女性17.4%、男性10.4%),且這些數據隨人口老化持續增長。
骨質疏鬆症治療目標 增加骨密度及耐力、減緩骨流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映州說,骨質疏鬆症防治目標包括:增加骨質密度、增加肌肉耐力、減緩骨骼流失及透過環境整治降低跌倒風險。增加骨質密度方法又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
林映州表示,非藥物治療方式有四:
一、 透過均衡飲食獲取充足營養,例如: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
二、 定期荷重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和強健肌肉改善身體協調及平衡,例如:健走、慢跑、登山、舞蹈、跳繩等運動。
三、 避免會降低骨質密度的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酗酒、過度攝取咖啡因及熬夜。
四、 正確評估自身是否有骨鬆症的危險因子,並提早準備預防,例如:家庭遺傳、長期服用含類固醇藥物、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45歲之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
抗骨流失、促骨生成及混合藥物 各有其副作用
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依藥物作用機轉不同,目前有分為三大類:
一、 抗骨流失藥物:
1. Bisphosphonates雙磷酸鹽類:此類常見藥物像是Fosamax Plus®福善美保骨錠(alendronate plus vitamin D)為口服藥,可每周服用一次。常見副作用為消化道不適,因此需要注意搭配足量的開水服用,並維持上半身直立30分鐘,以減少藥品對食道部位的刺激。雙磷酸鹽類也有針劑如Bonviva®骨維壯(ibandronate),使用方式為每3個月注射一次,但因可能產生低血鈣的問題,須適量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另外Aclasta®骨力強(zoledronic acid)可每年靜脈注射一次,投與此藥物24~72小時內,可能會有類流感症狀如發燒、肌痛、關節痛等的副作用出現,應特別注意。
2.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此類常見藥物如Evista®鈣穩(raloxifene)可每天服用一顆,常見的副作用有熱潮紅及腿部痙攣。但須注意患有靜脈血栓性栓塞的病患禁用此類藥物。
3. Denosumab合成人類單株抗體:此類藥物有Prolia®保骼麗(denosumab)可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但因此藥品可能產生低血鈣,須適量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
二、 促骨生成藥物parathyroid hormone (PTH)副甲狀腺激素:此類藥物有Forteo®骨穩注射劑(teriparatide)為每日一次皮下注射。因可能產生姿勢性低血壓,增加跌倒風險,建議坐下或躺下姿勢注射。
三、 混合作用型藥物romosozumab合成人類單株抗體:此類藥物有Evenity®益穩挺(romosozumab)為每月一次皮下注射。因可能造成低血鈣,治療期間病人應適量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此藥曾罕見地發生顎骨壞死,在治療期間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並在接受牙科治療前告知牙醫師有使用本藥。
治療選擇多 應與醫師討論降低副作用
林映州表示,整體來說,目前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有多種選擇,在接受治療前,應與醫師有充分討論,諮詢藥師有關副作用及服藥時應注意事項,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期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並降低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