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2日是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台灣每年約有200多名新診斷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為了提高對此疾病的認識,今年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在高雄舉辦了大型的白血病日衛教活動,特別邀請專業醫師講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最新治療趨勢,並由病友分享他們的抗病故事。透過這次活動,提醒病友積極面對治療,才能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染色體異常致病 標靶穩定病情「不害怕」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劉益昌醫師指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由基因變異引起,由於第9號染色體和第22號染色體錯誤結合發生轉位,形成所謂的「費城染色體」,進而引發白血球異常增生。許多患者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白血球數值過高,進一步檢查才確診。早期的CML症狀不明顯,但有些患者因脾臟腫大、腹部不適或疲倦,發燒而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病情。
過去CML患者主要依賴干擾素,化學治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但治療均效果有限,移植雖可能根治疾病,但也伴隨異體排斥或感染等副作用。隨著標靶治療的發展,約九成的患者現在可以通過口服標靶藥物,穩定控制病情並達到長期存活,甚至有部分患者可停止用藥,僅需定期門診追蹤。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劉益昌主任呼籲:CML是可治療的疾病,病友應積極面對勿自行停藥。
劉益昌醫師強調,民眾應該提高對CML的病識感,並遵循四大原則:
1. 積極正向面對:CML是可治療的疾病。
2. 藥物順從性:遵從治療計劃,達到治療目標通常會有較好的預後。
3. 定期檢查:保持定期的檢查和檢驗,追蹤病情進展。
4. 關注副作用:密切配合治療,定期監測副作用,以提高整體疾病控制效果。
中老年病友應特別關注內分泌及代謝問題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多發於中老年人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蕭惠樺醫師表示,糖尿病與高血脂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加上年齡增長後代謝功能減弱,這些因素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蕭惠樺醫師指出,早期CML的治療主要依賴化療和骨髓移植,直到二十年前標靶藥物的出現,才讓病情控制和延長存活率變得更有效。然而,某些標靶藥物仍可能引發副作用,特別是影響血糖和血脂。根據國際統計顯示,患者的年齡和生活習慣會增加血糖和血脂異常的風險。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蕭惠樺醫師表示CML病友若發現血糖或血脂異常,應立即回診治療。
如果病友發現血糖或血脂異常,應立即回診治療,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減少劑量或更換藥物。每個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盡相同,副作用的出現和嚴重程度也各異,因此醫師無法預測每位病友的副作用是否一定會發生。重要的是,若出現副作用,患者切勿自行停藥或更改藥量。突然停藥可能會導致壞細胞迅速反彈,使病情加重,應持續依照醫囑服藥,並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調整方案。
蕭惠樺醫師分享了一位五十幾歲女性病友的案例。她在接受第一線藥物治療時效果不佳,後來換到第二線藥物,初期她的血糖和膽固醇水平都在邊緣,依靠飲食和運動控制即可。然而,換藥後一兩個月內,血糖開始不穩定,膽固醇也偏高,因此她需要使用注射藥物來控制血糖。醫療團隊對這名病友進行了密集的追蹤,包括血糖、膽固醇、血壓和心臟健康狀況,並調整了治療方式,雖然情況有所穩定,但病友認為這種方式不是理想的解決方案,最終又更換了其他藥物。蕭醫師提醒,如果病友本身有血糖問題或糖尿病、高血脂等情況,在選擇藥物時需要格外謹慎,也應根據個人狀況仔細斟酌,確保最佳治療效果。
最後,蕭惠樺醫師提醒,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友應及早診斷、積極治療,並且定期回診。這對成功治療CML至關重要。CML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若能在慢性期及早使用藥物控制,不僅能減少病情惡化的機率,副作用也會較少。
台灣髓緣之友協會理事長柳學治表示,協會是由台大醫院的醫師和病友共同發起的社福團體,致力於提供疾病諮詢與病友陪伴。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已幫助無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並提供急難救助與生活補助服務。歡迎病友及其家屬加入髓緣大家庭,勇敢面對治療,邁向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