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十位有一位!「早產兒」比例10年提升1.5% 原因曝

國健署自去(111)年起推動「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透過多元訪視服務、定期關懷、諮詢專線等服務,降低了家長出院返家初期的照顧壓力,也能建構早期療育的觀念,以期幫助孩子在兩歲前一步步追上正常足月兒的生長發展

國健署自去(111)年起推動「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透過多元訪視服務、定期關懷、諮詢專線等服務,降低了家長出院返家初期的照顧壓力,也能建構早期療育的觀念,以期幫助孩子在兩歲前一步步追上正常足月兒的生長發展

國健署111年統計台灣早產發生率為10.56%,早產兒的比例10年來成長了1.5%,亦即每十位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位早產兒;其中原因與台灣現階段的社會現象息息相關,包括晚婚晚育、環境壓力、人工生殖等因素。

體重不足早產兒 存活率提升至85%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談到,早產兒基金會自1992年成立以來,宗旨就是希望每位早產兒都能接受適當的醫療,不斷集結社會資源,希望能降低早產發生率及失能率,當中包括積極與醫界推動高危險妊娠孕產婦轉診、建立正確安胎觀念,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以及出院後長期追蹤檢查。在各方努力下,台灣早產兒醫療照護有著明顯的進步,其中出生體重不足1500公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存活機率由70-80%提升至85-90%。

早產兒居家防護計畫 降低家長照護壓力

如何能讓早產孩子,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俗稱巴掌仙子),把握早產兒治療的黃金期,降低日後社會及醫療資源的負擔,雖輸在起跑但卻能一起抵達終點,將是目前的一大挑戰。因此,國健署自去(111)年起推動「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透過多元訪視服務、定期關懷、諮詢專線等服務,降低了家長出院返家初期的照顧壓力,也能建構早期療育的觀念,以期幫助孩子在兩歲前一步步追上正常足月兒的生長發展,由早產兒的挑戰中領到畢業證書。

11/17世界早產兒日 鼓勵民眾重視早產議題

每年的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台灣自2013年開始參與世界早產兒日全球點燈活動,在這獨特的日子裡為早產兒點亮一盞祝福紫燈。早產兒基金會年度早產防護大使曾馨瑩分享,去年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早產這個議題,深感在少子化的社會現況下,每個早產孩子都是寶,需要大家來關懷與協助。在擔任早產防護大使過程中,才了解到孕期中若能及早發現異狀,盡速妥善安胎治療,是有機會能預防早產的發生,並降低後續的併發症產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