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手術幫助頑固性癲癇患者,精準與微創兼具

羅莎機器手臂系統(ROSA),即是可利用於癲癇手術的新世代輔助利器。

羅莎機器手臂系統(ROSA),即是可利用於癲癇手術的新世代輔助利器。

張先生從小時候就會不定時發生手腳抖動,甚至倒地不起全身抽蓄;儘管吃過好幾種藥物,仍舊會症狀發作。醫師也嘗試不下七八種藥物來控制,其中有的引起過敏反應。張先生每天必須吃4種藥物,成天昏昏沉沉,無法思考或好好進行日常活動……

腦部異常放電所造成神經症狀,即稱為癲癇。癲癇的診斷目前是由神經內科醫師來確立,而抗癲癇藥物則是第一線癲癇治療方式。但如果已經使用兩種以上適切劑量的癲癇藥之後,仍舊有症狀發作的狀況,如同張先生的情況,就稱為「藥物抗性癲癇」或「頑固性癲癇」。此類癲癇就需考慮手術的選項。

癲癇手術,即是針對頑性癲癇的一種治療方式。由於屬於腦部手術,也因此過去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是避之唯恐不及;但透過新的科技可以將腦部開刀的風險降低,也對正常神經功能造成最小的影響。林口長庚醫院於今年引進羅莎機器手臂系統(ROSA),即是可利用於癲癇手術的新世代輔助利器。

廣義來說,癲癇手術不只治療,在治療前更可用於診斷。診斷手術是指在一般影像及腦波檢查之後仍無法有效找出腦部異常放電區域,便需以手術植入電極,使其深入腦部,找到異常放電點。利用前述ROSA系統,醫師會將電極放至術前檢查所推斷目標的深部腦部區域中,以腦波紀錄器紀錄偵測所埋入電極之深部腦波,看所記錄的範圍是否有癲癇異常放電訊號,以精準定位診斷引發異常部位及放電路徑。目前研究證據顯示,立體定位深部電極可以有效找出腦放電病灶,同時也具有微創特性:傷口小,術後復原快,且術後疼痛相較於傳統植入式腦電極明顯更少。

診斷之後,如果判定放電區域是可被移除的(一般以顳葉位置為大宗),會以傳統手術切除該區域,或是利用ROSA機器手臂進行微創燒灼手術:外加能量導入熱能消滅病灶區域。目前術後最佳可達到癲癇不發作機率約6~8成。但如果無法精確定位癲癇放電點,或是癲癇放電點剛好在腦部重要功能區,就無法靠移除來治療;這時就須採取其他策略,如神經調控即是被證明有效的方式。

神經調控的概念並非摧毀病灶,而是以電刺激模式改變癲癇波擴散,甚至可影響腦細胞的基因表現;因此需要較長時間達到所需的效果,但仍無法如移除手術般成效卓著。深部腦刺激是神經調控的一種,過去是用於動作障礙病人,如帕金森氏症的治療;在2018年,美國食藥署通過深部腦刺激可用於藥物抗性癲癇的手術;而台灣食藥署也在2020年通過另一項迷走神經刺激器用於無法切除的癲癇的健保治療給付,也為複雜頑固性癲癇的治療帶來更多選擇。

對癲癇病人來說,永遠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突然發作,可能在玩手機,可能在吃飯,甚至可能在馬路上,這樣的人生充滿不安與痛苦,而這樣沮喪的情緒更可能加重癲癇的病情。癲癇手術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式,很多過去無法確實診斷的癲癇,透過新的影像技術,新的探測電極,新的手術科技,頑固性癲癇患者有機會擺脫長久以來惶惶不安的生活方式,重拾快樂人生。

(本文轉載自「長庚醫訊」第40卷 第10期 第25頁)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