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不想依靠長照 先從控制好慢性病開始!

根據統計,長照的族群中,除了意外、癌症等,有八成以上都有慢性病。

一名里長患有糖尿病,同時也有高血壓、高血脂,在飲食調整,增加運動加上用藥之後,情況還算穩定,可惜聽信朋友建議之後採用另類療法,就沒有再回到診所追蹤,沒想到半年後再接到消息時,已是心肌梗塞過世。糖尿病名醫陳宏麟表示,在南投埔里深耕多年的糖尿病一站式照護診所,診治過成千上百位患者,但總是會有類似的憾事發生,統計資料也指出「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心血管疾病,而且超過一半以上的會因為心血管疾病過世。」

長照族群中 八成患有慢性病

台灣約有280萬的糖尿病患,不到十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有糖尿病,而高血糖、胰島素分泌異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都會使他們容易產生併發症。陳宏麟醫師舉例,小血管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洗腎等,大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還有機會加速失智,不僅讓患者受苦,也大幅增加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根據統計,長照的族群中,除了意外、癌症等,有八成以上都有慢性病。陳宏麟醫師強調,如果能在早期就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等等慢性病病控制得宜,就可以減少或延緩因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若步入失能階段則需要更多長照資源介入。

糖尿病早期積極治療 控制更穩定

制定個人化的糖尿病治療計畫很重要,根據每個人得到的時間長短、有無其他疾病、預期壽命、家庭支持系統等,都會影響糖尿病的治療方式,例如30歲的青年罹病,如果預期壽命至80歲,至少還要與糖尿病共處50年;若是75歲老人家才診斷出糖尿病,治療方式就會大不相同。

連續血糖監測 記錄全天波動更易掌握患者狀態

血糖控制是重要的一環,一般自我血糖監測會採指尖血,成本較低,不過僅能得到當下的數值,沒辦法準確紀錄一整天的波動,若糖化血色素不佳、規律配合治療血糖控制仍不好、半夜容易低血糖、或是新確診的前期患者、妊娠糖尿病的婦女,可以考慮搭配連續血糖監測裝置,配戴一個約50元大小貼片的感應器在肚皮上,即可以隨時監測、紀錄血糖數值,並用手機APP即可觀測,除了幫助醫師了解血糖波動,也可以在低血糖、高血糖時提醒患者。

民眾普遍逃避吃藥或使用針劑治療,認為一旦打針就必須打一輩子,陳宏麟醫師表示,新診斷糖尿病時,除飲食生活調整加上適當使用胰島素及新一代口服藥,就有機會幾個月內控制穩定,後續有機會停用胰島素或減少口服藥,仍然可以控制穩定;重點還是與治療團隊好好合作,定期回診檢查討論。

前期忽略治療 後期健康、經濟支出更多

「民眾前期逃避治療,好像少花錢,結果變嚴重之後,後續的醫療負擔、不能工作,花的錢才多。」陳宏麟醫師說,有將近50%的洗腎患者與糖尿病控制不良相關,家人必須花心力照顧,都是社會的成本,「健保在預防保健這塊做得還不夠,糖尿病患者沒有控制造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救回之後無法工作,沒有經濟產出,還衍生許多其他醫療支出,這些都是原來可以被避免的負擔。」

他呼籲,應仿照日本建立糖尿病前瞻計畫,找出沒有接受治療的患者,減少併發症產生,降低後續醫療成本。前瞻計畫看的是未來10年、20年,社會已邁向高齡化,人活得越久卻越不健康,病痛反而增加,青壯年人口又相對少,社會負擔大,如果能夠在早期花小錢,積極聰明介入,後期就能夠省大錢!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