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特色參展 展示智慧健康照護生活圈成果

傳統醫療照護高度仰賴人工的狀況,隨著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端(Cloud computing)、醫療物聯網(IoMT),以及5G等科技發展,未來將會有創新突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打破傳統照護模式,完善地將科技與醫療照護結合,提供民眾更完整與科技化的照護方式。北醫附醫將於6月27日至30日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展出包含「健康醫療區塊鏈應用服務」、「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與「遠距健康照護」等三大主題。

北醫附醫2018年啟動「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推出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智鏈護照」,除了可以提升轉診服務,也能整合個人健康照護資料,提升整體資料安全性與保障個人資料隱私。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瑞杰院長指出,民眾申請「智鏈護照」後,可透過行動載具上的APP登入個人私鑰,取得完整病歷摘要、檢查影像等就醫及健檢資訊。此外,「智鏈護照」也能由民眾授權給其他醫院及診所醫師瀏覽,機構間轉診無須返院申請病歷,大幅提升轉診精確性及便利性。

為提升服務品質,北醫附醫近期也推出新版App「iTPASS」,打破傳統實體健保卡及紙本申請單就醫服務模式,民眾只需要下載APP,即可享有就醫提醒、看診導覽、無紙化檢驗等服務。

陳瑞杰院長表示,「iTPASS」為一款病人「量身打造」的專屬健康管家,整合病人從就診前、治療中到離院後等全方位服務。「iTPASS」同樣由高安全度的區塊鏈技術設計而成,具有去中心化特色及加密技術,提供民眾安全、隱私、即時與完整的個人病程查閱平台。

除了個人醫療資訊整合,全天候的AI智能照護也是北醫附醫發展重點。北醫附醫自行研發的「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可以24小時自動蒐集、整合、分析重症病人生理數據,醫師可遠距及時性的掌握病人生理數據與各項病歷資訊。「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也省去人工記錄,醫護人員一個月可節省近800小時抄寫時間,讓醫療團隊更有效率,專注於重症病患的照護工作。

除了自動監測功能外,北醫附醫也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展開跨界合作,透過「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的大數據分析與AI演算法模型平台之建立,可提早做出敗血症預測。

陳瑞杰院長解釋,加護病房病患病情瞬息萬變,其中,敗血症是重症醫療很重要且致命的疾病。目前「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利用時序性的生命徵象以及病患背景資料,可預測病患四小時後敗血症的風險,比傳統的篩檢方法有效,讓醫護團隊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處置,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除了提升院內照護品質,北醫附醫也推出「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結合醫療專業、健康照護、通訊技術、電子化醫療器材等跨領域的服務模式,讓民眾在熟悉的社區與居家環境中,透過資訊平台與24小時營運的健康照護客服中心,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獲得樂活養生、預防保健、疾病管理等專業客製化服務。

北醫附醫遠距健康照護中心執行長高偉峰教授表示,遠距健康照護中心導入多項行動式生理監測系統和智慧家庭安全設備,將病患生理量測記錄及時上傳,第一時間判讀並掌握異常,全天候有各科顧問醫師與護理師在客服中心(call center)線上值班,專業團隊跨科整合,提供健康諮詢與處置建議、提供客製化個人專屬健康照護方案。

醫療科技的演進,帶動智慧醫療的發展,北醫附醫將於6月27日至30日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完整展出「健康醫療區塊鏈應用服務」、「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與「遠距健康照護」等尖端智慧醫療科技,現場將提供專業醫護團隊解說與互動性應用等,讓民眾近距離體驗智慧健康照護生活圈。

(資料來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2019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 / 展場位置:A1020 )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