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爬樓梯就喘個不停,動起來容易氣喘噓噓,有些人可能認為是氣喘或自己肺活量差,但這也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症狀。根據統計,全球肺動脈高壓患者超過2,500萬人,大多數人都沒聽過,而且許多患者延遲診斷,往往活不過三年。
四肢水腫、藍唇 肺動脈高壓要小心
肺動脈高壓好發於40到50歲中年族群,尤其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常見症狀還包括四肢水腫、嘴唇泛藍,症狀與許多胸腔及心臟疾病類似。
肺高壓病友許築晴分享,童年時母親因為肺高壓離世,後來哥哥也被診斷出罹患肺高壓而離世,醫師懷疑可能有遺傳因子,請她做詳細檢查評估,才發現自己也是病患。所幸早期發現,能及早開始控制病情,現在的她生活與常人無異。
病情難確診 喘、咳、血、腫、暈要當心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委員會主委黃偉春指出,這個病症平均要看診4次以上才能確診,若是發現親友常常顯得疲倦,不明原因喘,多多留意『喘、咳、血、腫、暈』,這些症狀出現最好儘速到醫學中心心臟科、胸腔科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心臟分流出問題 一成先天心臟病童可能發病
肺動脈高壓如果不獲積極治療,5年平均存活率只有3成!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吳俊明理事長表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約有5%-10%會續發為肺動脈高壓,因為心臟分流出了問題,肺動脈血流壓力增加,提醒家長特別留心。
自體免疫疾病也是風險群 需跨科別治療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文展理事長也指出,像是紅斑性狼瘡、硬皮症、乾燥症病患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可能導致續發性肺動脈高壓。唯有跨科別共同治療,由心臟科、兒童心臟科、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診斷科等綜合評估,才能妥善協助病友控制病情。
活不過3成過去式 新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醫師表示,以往肺動脈高壓治療以心肺移植為主,當時有一半的病人活不過3年;而現今不斷更新的治療策略,讓患者預後有所提升,只要病人全力配合醫師控制病情,維持原有生活品質不是問題。
『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 獻給病友滿滿愛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別在5月發起『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_真愛騎跡活動,邀民眾一起在有愛心的景點合照,或是比出愛心手勢拍的照片,上傳到關愛藍唇臉書粉絲專頁,加上一句為肺高壓病友加油打氣的話,給病友滿滿的關愛與支持。
疾病控制要持續 親友體諒最暖心
肺高壓病友往往是家中主要支柱,病情不易確診又得終身服藥控制,最需要家人、朋友在身邊,呼籲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症狀,多給予病友體諒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