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腫如球」痛風如何治?基因檢測助攻 精準用藥更安心

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王恭宇醫師提醒,建議痛風治療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先確認用藥風險後,再展開治療,有助提升用藥安全。

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王恭宇醫師提醒,建議痛風治療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先確認用藥風險後,再展開治療,有助提升用藥安全。

你有深夜腳腫如球,被劇痛驚醒的經驗嗎?當心痛風性關節炎找上門!一名40多歲男子深夜突然大腳趾紅腫劇痛、無法行走,以為是不小心腳扭傷,後來到新竹臺大分院檢查,確診罹患「痛風性關節炎」,經藥物治療後才改善。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王恭宇醫師提醒,痛風背後的高尿酸,與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透過健保已納入給付的基因檢測,能有效預防用藥時,產生嚴重過敏反應,是近年痛風治療邁向精準醫療的重要關鍵。

尿酸結晶沉積關節 猶如細小針頭刺骨

王恭宇醫師指出,痛風是因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內,患者在患部會有彷彿無數細細「小針頭」卡住狂刺關節,產生紅腫、灼熱與劇痛感;典型症狀常在夜間突發,尤其好發於大腳趾或膝關節。臨床上一般可透過顯微鏡觀察針狀尿酸結晶,或綜合血液檢驗與影像結果去判斷。

急性期先止痛 長期控制尿酸才是關鍵

至於在治療痛風上,王恭宇醫師解釋,大致可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急性期主要先緩解患者的疼痛與發炎,臨床常用藥物包含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秋水仙素與類固醇;而慢性期患者,則需長期穩定控制尿酸濃度,以預防再次發作與關節受損。

王恭宇醫師並醒,依照國內診療指引,尿酸濃度至少應維持在6.0mg/dL以下,若已出現痛風石,建議必須降至5.0mg/dL以下,以加速結晶溶解。

先做基因檢測再用藥 痛風治療新觀念

不過,利用藥物降尿酸並非沒有風險。王恭宇醫師提醒,臨床最常用的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雖能有效降低尿酸,但卻也可能在亞洲族群中,引起嚴重藥物過敏「史蒂芬強生症候群」,該嚴重過敏反應,會造成全身紅疹、水泡甚至危及生命;研究更發現,亞洲人帶HLA-B5801基因的比例特別高,若未經檢測直接用藥,「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發生率比歐美族群高出數百倍。

為了降低國人用藥治療風險,王恭宇醫師指出,健保署自2022年3月起已納入HLA-B5801基因檢測給付,民眾在首次使用Allopurinol前,可先透過簡單抽血檢測,確認是否適合用藥,以幫助治療更精準、安全。他並強調,這項「基因檢測助攻」,可說是痛風治療邁向個人化醫療的一項重要里程碑。

控制尿酸遠離痛風 藥物與生活雙管齊下

王恭宇醫師也提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防治任何疾病的關鍵。痛風患者除了依照醫囑規則服藥,也應戒酒、少喝含糖飲料,並減少高普林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的攝取。配合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大多數病人在藥物與生活習慣雙管齊下調整,都能有效控制尿酸,遠離痛風反覆發作、關節變形與多重併發症,重拾自在行走的生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