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切換成本」超高!專家:「三層次調節法」重建專注 擺脫訊息轟炸

數位疲勞並非個人意志薄弱,而是高密度工具使用下的可預期現象。從覺察切換、縮短會議、分級通知與儀式化邊界做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累積「認知儲蓄」。

數位疲勞並非個人意志薄弱,而是高密度工具使用下的可預期現象。從覺察切換、縮短會議、分級通知與儀式化邊界做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累積「認知儲蓄」。

工作訊息、家庭群組、學校通知與繳費提醒同時上門,許多人明明坐著不動,卻感到身心俱疲。CNN報導指出,這種源自大量數位互動與情境切換的身心耗損,可統稱為「數位疲勞」。它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因素累加的壓力表現;理解其機轉、辨識風險情境並採取行動,是維持工作表現與身心健康的第一步。

為何總覺得很累 大腦切換成本是關鍵

每一種數位工具都有不同操作邏輯與回饋方式。加州大學Duca Family技術管理教授保羅·萊昂納迪(Paul Leonardi)指出,當人們在短時間內頻繁於平台與任務間來回(例如郵件、視訊、即時通訊、雲端表單),大腦需不斷「抽離與重啟」專注回路,帶來額外的認知負擔。這種高頻切換並不符合人類演化而來的專注節奏,因而出現「做得多、恢復少」的疲乏感。

你正在面對三種切換 日積月累最傷神

萊昂納迪認為,生活中的細節往往讓人容易忽略,卻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專注力,以下是三個最常見的情況:

  1. 工具模式切換:從A視訊平台轉到B平台、從專案系統跳到雲端試算表,看似細節不同,卻使使用者反覆搜尋按鈕、重建操作記憶,增加微小但密集的腦力消耗。
  2. 任務領域切換:撰寫報告時被訊息打斷、處理表單又被臨時會議插入。每一次中斷都伴隨「重新上軌」的時間與心智成本,降低效率並拉長工時。
  3. 生活情境切換:上班處理家務簡訊、下班仍回覆工作訊息。身份與角色的快速交替,使邊界感變得模糊,恢復時間被壓縮,更容易出現情緒耗竭。

查看社群媒體更累 注意力與情緒雙重拉扯

此外,萊昂納迪指出,社群動態以推播與多元訊息奪取注意力;零碎資訊要求大腦不斷「腦補」情節以理解脈絡;與他人比較的過程容易引發嫉妒、焦慮或被排除感。注意力分散、過度推論與情緒波動相互強化,讓使用後的疲憊感特別明顯。

在家工作更難休息 界線管理成為關鍵

居家辦公缺乏通勤與走動帶來的自然切換與短暫休息,反而更依賴工具完成協作;同時,萊昂納迪提到,為了讓同事「看見自己在線且有生產力」,人們傾向延長可回應時間,導致邊界模糊、恢復不足。長期下來,睡眠品質、專注力與情緒穩定度都可能受影響。

三層次自我調節 減少切換增加恢復

萊昂納迪建議3種方式,慢慢調整切換的頻率,讓注意力能長時間在專注狀態:

1. 設計工作流程

  • 同質工作「打包」進行:固定時段處理郵件、再統一回訊息,避免在不同任務間來回穿梭。
  • 建立平台慣例:為常用工具設定固定版位與快捷鍵,減少尋找操作的微耗損。
  • 會議斷捨離:能以文件決策的議題不開會;必要會議事前發議程、事後留決策摘要。

2. 善用注意力

  • 視訊會議「鏡面效應」減量:視情況關閉自我畫面或改用語音,降低自我監看帶來的壓力。
  • 通知分級與批次查看:將高優先訊息設為白名單,其餘於固定時段處理。
  • 番茄鐘與微休息:每25至50分鐘安排2至5分鐘離席,讓視覺與姿勢真正改變。

3. 重建生活邊界

  • 上下班儀式:用固定音樂、散步或簡短伸展,標記「開始/結束」。
  • 面對面效率聊天:談話中直擊重點,減少漫長群聊。
  • 睡前一小時減螢幕:讓交感神經穩定下來,利於入睡與隔日專注。

穩健調整而非一次到位 科學方法讓專注回歸

數位疲勞並非個人意志薄弱,而是高密度工具使用下的可預期現象。萊昂納迪建議,從覺察切換、縮短會議、分級通知與儀式化邊界做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累積「認知儲蓄」。當專注與恢復重新取得平衡,效率、情緒與人際互動都將回到更健康的軌道。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