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用藥! 新一代BTK抑制劑標靶治療前要基因檢測嗎?

當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已進入需要接受治療的階段時,有了基因檢測結果也能提供患者更適當的治療建議

當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已進入需要接受治療的階段時,有了基因檢測結果也能提供患者更適當的治療建議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是一種與B細胞相關的淋巴癌,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許雅婷表示,這類B細胞淋巴腫瘤在BTK(Bruton's tyrosine kinase布魯頓酪氨酸激酶)訊息傳遞上,有時會有過度活化的情形,導致癌細胞生長不受控制,若使用「BTK抑制劑」可以抑制訊息傳遞達到治療效果。

隨著醫學進步,近期已有新一代BTK抑制劑可供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2023)年也納入第一線治療健保給付,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患者都可申請健保給付治療。不過不論是新一代、舊一代BTK抑制劑都屬於標靶治療,使用前需做基因檢測嗎?又有哪些族群適合使用呢?許雅婷醫師一一解答。

並非所有CLL患者都需治療 但治療前都建議基因檢測

首先,民眾要先了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進程較慢,並不是所有患者一診斷就需要馬上治療,許雅婷醫師提到,如果疾病已經導致病人的血球受到影響(如:血紅素、血小板數越來越低),或是有淋巴結、脾臟逐漸腫大等症狀產生時,才需要進行治療。

當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已進入需要接受治療的階段時,有了基因檢測結果也能提供患者更適當的治療建議。許雅婷醫師提到,像TP53基因突變或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患者,接受傳統化療效果其實不好,治療前基因檢測的結果可以協助治療建議,以免選了效果不好的治療,讓患者白走一遭。

2基因表現型化療效果不佳 建議用新一代口服標靶藥

若是TP53基因突變或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患者,使用BTK抑制劑等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相較化療,可能是更適當的治療選擇。許雅婷醫師分享,有位75歲的女性個案,本身有乳癌病史,追蹤時發現有淋巴結腫大、白血球過多等情形,後續切片診斷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追蹤一段時間後有脾臟腫大等症狀,因此建議開始治療。

經過基因檢測發現,這名個案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不過許雅婷醫師提到,由於當時BTK抑制劑還是第二線治療健保給付,因此需先進行化療,但化療就如預期中一樣沒有效果,後續改由申請健保給付使用BTK抑制劑之後1-2個月症狀就漸漸控制下來,從2022年年底使用到現在病況都相當穩定。

而除了療效以外,許雅婷醫師表示,由於BTK抑制劑屬於標靶治療,較能精準針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癌細胞進行治療,不像化療採取無差別攻擊,因此BTK抑制劑在副作用、生活品質上的影響較小,而且它是口服用藥,在疾病穩定控制的情況下,患者可以在門診領藥、追蹤就好,不需住院、打針等,更加便利。

新一代BTK抑制劑誰適合使用? 健保給付條件為何?

現在,新一代BTK抑制劑已在去年7月納入一線治療健保給付範圍,給付對象為具有第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成年患者。不過,許雅婷醫師提到,根據美國NCCN癌症治療指引,新一代BTK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對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不論是否具有十七對染色體短臂缺失,都是合理的治療選擇。

但BTK抑制劑仍有其相對禁忌症,許雅婷醫師表示,如果病人對BTK抑制劑過敏,或是對於BTK抑制劑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容易出血、引發心律不整等)是絕對不能忍受的,那就不適合使用BTK抑制劑,而在治療前醫師都會依照患者的個別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並進行相關衛教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近幾年來,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藥物發展已有相當大的進步,能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及治療效果。許雅婷醫師提醒,雖然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診斷時不一定要治療,但若等到疾病已嚴重惡化時才開始治療,治療效果會受到影響,因此一定要做好定期追蹤,才能提前發現疾病惡化並做好治療準備。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