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增加,後遺症已成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當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疲勞、呼吸急促、腦霧等症狀持續超過8週以上,即為長新冠(Long Covid) 。目前有不少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坤正副院長表示,確診者中約有20%會合併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疾病 ,臨床上較多案例是在確診前就已有心房顫動相關症狀,但也有部分是感染後才出現。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病人以年長者居多,目前臨床上也發現年紀大的確診者較常合併心房顫動 ,因此年長者若有疑似心房顫動症狀,應就醫評估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染疫恐致病情加劇 心血管、呼吸系統都可能受損
國外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機率可能提高,除了需插管治療,死亡率也可能多了至少2倍 。張坤正副院長解釋,「雖新冠肺炎主要從呼吸系統感染,但實際上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一般病人感染後,除了血管內皮細胞可能受損之外,也可能因免疫風暴產生心房顫動、血栓等危機。此外,當重症者血氧濃度過低時,也可能產生心房顫動 。換言之,若患者原先有心房顫動病史,病情可能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惡化。對於民眾擔心的長新冠問題,張坤正副院長也表示,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心房顫動病程預後較差,因此心房顫動患者應提高警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坤正副院長
無症狀不等於無風險 一旦有心房顫動就應接受診斷
心房顫動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出現心悸、胸悶,甚至暈倒等 ,也有約30%病人認為無感 ,即使發作也不曉得。然而,病人有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 ,成年人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 ,中風風險也就越高。「無症狀不等於無風險,若未經診斷就無法接受治療,那風險就會一直存在」,張坤正副院長說明,目前全世界都通用「ABC」心房顫動治療原則 ,A是預防中風,B是控制相關症狀,C則是共病症的管理,也就是說,在兼顧中風預防與心律矯正的同時,也應管理患者的三高等會加重心房顫動的共病症,三管齊下才能讓治療更全面。因此,若民眾有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病史、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 ,或是曾感染新冠肺炎等,都應留意合併心房顫動所帶來的危害。張坤正副院長也表示,現今檢測工具多元,除了醫院常見的12導程心電圖,也有居家配戴的連續性監測裝置可使用,民眾也可透過智慧型手錶等穿戴式裝置提早察覺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控制一般以藥物為優先 停藥前務必先諮詢醫師
心房顫動的治療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一般而言,我們做節律控制時,全世界治療指引第一線首先會評估以藥物治療,當藥物無法控制時才會考慮心導管等侵入性手術」。張坤正副院長說明,藥物治療應同時兼顧「預防中風」及「控制心律」,臨床上普遍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至於症狀控制則可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不過,如長期用藥仍需考慮副作用,「臨床上常看到長期使用舊型第三類抗心律不整藥物的病人,雖然治療效果不錯但後續出現甲狀腺併發症」,以往藥物副作用大,使用一段時間可能對器官造成負擔,現階段已有副作用較小的藥物,民眾若對用藥安全有疑慮,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換藥。此外,張坤正副院長也提醒,「心血管用藥一般來講是不能停,若擔心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與原先用藥會產生交互作用 ,請先諮詢主治醫師,切勿自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