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20日通報疑似非洲豬瘟案例,引發民眾對豬肉安全的關注。對此,食藥署強調,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類,只要購買來源清楚、經檢驗合格的豬肉製品仍可安心食用。農業部則已啟動最高規格防疫措施,全國禁運禁宰5天、禁用廚餘養豬等,全力防堵疫情擴散。
什麼是非洲豬瘟?WOAH:豬隻傳染病、不感染人類
農業部指出,臺中市動保處於10月20日送檢梧棲區一養豬場死亡豬隻檢體,經獸醫研究所檢驗,初步顯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反應。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資料,非洲豬瘟是一種影響家豬與野豬的高度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可高達100%,但並非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類。
WOAH說明,非洲豬瘟病毒潛伏期約4至19天,可能導致豬隻高燒、食慾不振、皮膚與內臟出血,並在發病後數天內死亡。截至2025年1月,全球已有83國通報非洲豬瘟案例。
豬肉還能吃嗎?食藥署:確保來源清楚 可安心食用
WOAH指出,非洲豬瘟病毒不耐高溫,加熱至56℃ 70分鐘、60℃ 20分鐘或70℃可立即完全不活化。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資料也顯示,人體胃酸的酸度介於pH 1.5至3.5,遠超出非洲豬瘟病毒可耐受範圍,因此人類吃入含非洲豬瘟病毒的食物,病毒一旦進入消化道大多就會被破壞。
此外,食藥署說明,國內屠宰場皆設有駐場獸醫師逐隻檢查豬隻健康狀況,肉品在出場前必須經屠宰檢驗合格。民眾只要選購來源清楚、符合規定的豬肉,就能安心食用。
農業部啟動防疫措施 全國禁運禁宰5天、禁用廚餘養豬
為什麼是「疑似案例」,什麼時候會確定?農業部說明,依據WOAH規範,首例通報須進行病毒分離確認,約需兩週時間,但防疫分秒必爭,農業部已先行啟動緊急應變措施。
為防堵疫情擴散,農業部已在臺中成立「前進應變所」,由杜文珍次長進駐指揮,並宣布自23日中午12時起,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視後續狀況再行調整。禁運禁宰前已運出的豬隻進入肉品市場或屠宰場後,一律「只進不出」,並加強屠前屠後檢查。同時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並加強肉品市場與運輸車輛清潔消毒作業。
農業部:豬肉供應充足 業者使用病死豬有「這些罰則」!
另為掌握全國豬隻健康狀況,農業部同步啟動全國防疫調查與產銷調節,確保豬肉供應穩定,且目前全國冷凍豬肉庫存充足,民眾可正常消費,無需囤貨。農業部提醒,各地養豬業者務必落實場內生物安全措施,若發現豬隻異常死亡,應立即通報防疫機關。
針對可能非法使用病死豬肉的疑慮,食藥署也指出,若食品業者刻意使用病、斃死豬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可處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將面臨歇業、停業甚至廢止登記等處分。食藥署將持續督導地方衛生局加強稽查,防範非法豬肉流入食品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