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坐月子 更要坐心情!月子中心三階段落實支持模式接住媽媽情緒

情緒困擾有時並不容易被量表分數完全反映,仍仰賴照護人員的敏銳觀察力。

情緒困擾有時並不容易被量表分數完全反映,仍仰賴照護人員的敏銳觀察力。

近年隨著台灣大眾對周產期憂鬱的關注增加,但介入時機普遍偏晚,多在生產之後才啟動。惠心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王嘉慧督導指出,依臨床觀察,焦慮與憂鬱常在懷孕早期就出現,且是產後憂鬱的重要預測因子。因此,真正有效的策略,應該將防護網從產後大幅提前至懷孕初期,打造一道從孕期便無縫接軌至產後的心理支持防線。

不只休養身體,更要安頓心情!月子中心導入三階段支持模式

王嘉慧督導表示,在惠心產後護理之家,團隊建立了一套有系統的「三階段支持模式」:第一階段為入住時即進行全面篩檢與日常關懷;第二階段依照風險程度調整巡視與介入頻率;第三階段則在達到警示指標時,立即啟動轉介並聯絡家屬,確保產婦在出住後仍能獲得持續的心理支持與照顧。

量化評估以「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EPDS)」為核心,入住後 72 小時內完成第一次評估,之後再依需求進行定期追蹤,同時納入「社會支持」與「家庭功能」的觀察,以更全面掌握伴侶參與度與可運用的資源。團隊也會記錄孕產婦每日情緒變化,逐步形成量化與質性並行的雙軌資料,為後續照護與臨床判斷提供更完整的依據。

對於需要特別關注的個案,除了持續關懷外,會主動與伴侶或主要照顧者聯繫,建議白天陪伴以減少長時間獨處的風險,並視情況安排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師評估,必要時與身心科醫師合作。照護過程中也會適度增加巡視、深入晤談、安排課程及支持資源,並在護理師交班時標註重要訊息,確保各班人員能無縫銜接後續照顧。

案例討論培養敏感度 強化護理師辨識力

王嘉慧督導說明,在對同仁進行教育訓練時,採用情境演練與案例討論的方式,協助第一線護理人員培養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的敏感度與評估能力。訓練內容著重於辨識情緒變化的多重面向,包括:行為改變(如退縮、忽視自我照顧、興趣減退、過度依賴或過度焦慮)、語言與認知(如自我否定、負面思維、注意力或決策困難)、以及生理表徵(如睡眠與食慾改變、疲倦、孕期不適加劇)。

她表示,孕產期情緒困擾並不總能從量表分數中看出,仍需仰賴臨床人員的細膩觀察與專業判斷,才能及早發現潛在狀況並提供合適的支持。透過結合標準化評估與日常互動,護理人員能更有效掌握孕產婦的心理變化,協助後續照護與轉介更加完善。

轉介網絡與第一線細膩觀察 提升就醫意願

針對轉介斷點問題,王嘉慧督導指出,若孕產婦有需要,將依其居住地介紹合適的臨床心理師、諮商師或身心科醫師,並特別篩選具備周產期心理、婦女議題、親職與家庭教養等專業背景的專家,協助更深入理解孕產婦的情緒與想法,提供適切的支持與引導。此作法可降低跨院轉介可能帶來的不便,讓孕產婦更順利取得心理健康資源,也有助於提升她們接受諮商的意願與持續性。

情緒困擾有時並不容易被量表分數完全反映,仍仰賴照護人員的敏銳觀察力。王嘉慧督導分享一個案例:有位媽媽在白天情緒表現平穩,積極參與課程,整體 EPDS 總分也低於 10,但在其中一題「是否曾出現傷害自己念頭」卻勾選「很少」,這其實已是重要的警訊。

當時王嘉慧督導主動與當事人展開對話,建立信任並深入了解其心理狀態,隨即啟動後續關懷與支持措施。這個例子顯示,除了依賴量表分數,更需要結合第一線照護人員的細膩觀察,才能及早察覺孕產婦隱藏的情緒波動與求助訊號。

跨科整合與提早篩檢 從懷孕初期開始守護心理健康

王嘉慧督導指出,孕產婦心理健康評估應及早納入常規照護,建議在懷孕初期就應啟動首次正式心理篩檢,並依孕程及個別風險因素(如高齡妊娠、非預期或未計畫懷孕、過往或家族憂鬱與焦慮病史、缺乏社會支持、伴侶關係或家庭壓力、經濟壓力等)調整追蹤頻率,將「預防」落實在孕期早期,同時向孕婦傳遞一個溫暖且明確的訊息:「我們關心妳的寶寶,也同樣關心妳。」

她指出,理想的周產期照護可由婦產科、小兒科、身心科、臨床心理諮商師與護理師共同合作,形成跨領域的支持網絡,並在現有制度下尋求更靈活的轉介與資源連結方式,讓孕產婦能及時獲得適合的心理健康服務。

認知轉變是一切源頭 民眾心態與社會文化改變

王嘉慧督導表示,公共教育應擴及伴侶與長輩,逐步鬆動「母職神話」與「靠自己撐住」的文化壓力,讓家屬理解荷爾蒙劇烈變化、睡眠剝奪與社會期待如何影響情緒,進而成為孕產婦的支持力量。

她強調,有效的周產期心理照護關鍵在於「早期篩檢、分級處置、跨科合作、家屬參與」。若醫療與照護機構能結合量化工具與第一線人員的細膩觀察,優化流程並加強資源銜接,就能在專業支持中加入理解與陪伴,協助孕產婦舒緩心理壓力,重新建立安全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