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家中有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的患者,家屬照護壓力沉重,往往難以兼顧褥瘡、糖尿病足潰瘍等傷口的照護,若癒合不佳引發感染或多重併發症,將演變成更大的負擔。傳統外科門診提供個別患者的時間和資源有限,不足以妥善處理成因複雜的慢性傷口,為此奇美醫院設立「傷口照護中心」,透過整合式照護、居家訪視等模式,為患者提供多面向的協助。
奇美醫學中心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林祐丞醫師說明,正常傷口在發炎期後將進入增生期,隨後逐漸癒合。然而,若因感染、營養不良或疾病影響免疫反應,肉芽組織或表皮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可能導致傷口持續「卡在發炎期」。過去定義傷口若在兩三週仍未癒合,即為慢性傷口,「但後續觀察實際狀況,部分患者經過兩三週已惡化嚴重,因此目前只要發現傷口癒合狀況不如預期,就應該提高警惕並回診治療。」
慢性傷口成因多元 奇美醫院推「整合式照護」應對
慢性傷口其實是多種潛在疾病的最終表現。林祐丞醫師舉例,糖尿病友常見神經性潰瘍,因感覺神經受損,受傷也不自知;末端血液循環不佳的患者,足部則可能因血液供應不足而壞死。另外靜脈性潰瘡、自體免疫疾病、接觸性皮膚炎等也容易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
隨著醫學觀念進步,全台多家醫院陸續成立傷口照護中心,旨在為病情複雜的患者提供全面性的整合照護。林祐丞醫師分享,該院傷口照護中心結合跨科別合作和專業護理,醫療團隊有更充裕的時間了解傷口的成因,並給予相應的處置,同時提供後續照護的衛教指導,讓患者的照護品質獲得提升。
醫療團隊也會為每位患者建立「治療計畫表」,從營養、生活習慣到用藥等各方面進行完整評估和追蹤記錄,確保不忽略任何影響傷口癒合的環節。患者除了透過心臟血管科、新陳代謝科等科別醫師轉介,該院傷口照護中心門診為獨立單位,也提供有需求的患者搜尋相關資訊並自行掛號。
居家醫療讓患者不再來回奔波 更可突破傳統門診限制
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的患者,若合併慢性傷口問題,頻繁往來醫院回診是龐大工程。林祐丞醫師表示,奇美醫院傷口照護中心近年推行居家診療,患者不僅免去舟車勞頓,醫師與護理師親自到患者家中,也能直接觀察影響傷口癒合的居家狀況,同步指導患者調整生活習慣。
林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去曾有患者褥瘡長期無法癒合,進行居家訪視後才發現,原因出在患者習慣以固定姿勢坐在家中特定的沙發,因此團隊建議其改變坐姿、使用枕頭減壓,避免同一部位持續受壓,「如果患者來到診間,這類問題就不容易被發現。」
除了生活習慣的調整,充足營養是傷口癒合的關鍵,但容易被忽略。患者應確保飲食均衡,例如茹素患者應留意蛋白質攝取,醫療團隊也會協助評估維他命D、鋅、鈣等營養素是否足夠。
傷口乾燥結痂好的快?醫打破舊觀念 保持濕潤有助修復更順利
傷口本身的處理更是居家照護的一大重點,醫療團隊除了在現場教導患者、家屬或居家護理師如何處理傷口外,也將配合患者狀況選擇合適的傷口照護醫材敷料。林祐丞醫師表示,許多人仍停留在「傷口要盡量保持乾燥」的舊思維,臨床觀察發現乾燥結痂的傷口雖較不易感染,卻需要相對更長的時間才能癒合;讓傷口保持適度濕潤,則可加速傷口代謝和肉芽增生,縮短整體癒合時間。
林醫師說明,傳統藥膏提供的濕潤度相對有限,而新式醫材如水凝膠類產品,可協助保持傷口表面濕潤,且不同水凝膠會添加不同成分,例如肌肽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傷口脫離不正常的發炎反應,臨床觀察中發現,含肌肽成分的水凝膠能維持傷口濕潤環境,有助於傷口修復過程,並改善紅腫等不適情形;實際效果仍應依個人狀況,由專業醫師評估與建議。
從醫院到居家護理 完整照護網絡患者不漏接
林祐丞醫師表示,奇美醫院積極與社區診所和居家護理所合作,透過講座、國際研討會、LINE群組等方式保持緊密交流與互動,共同在台南地區建立完整照護網絡。患者若長期飽受慢性傷口困擾或感覺到恢復不如預期,建議可直接前往醫院的傷口中心門診;一旦進入區域的照護網絡,後續不論需要更進階的醫學中心治療,或治療後的居家照護支援等,都能在醫師評估與轉介下,獲得最適合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