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從高中起便被強迫思考與行為困擾多年,反覆鎖門、固定數字儀式、對某些念頭過度罪惡。為此,他放棄工作、社交退縮、生活漸趨封閉。曾以為自己只是個太敏感又愛鑽牛角尖的人,直到在一次深夜搜尋中看見網路上的衛教文章,才第一次認出:「這可能是病。」
強迫症反覆行為致惡性循環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說明,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精神健康問題,其特徵是反覆出現令人苦惱的念頭(強迫性思考)與重複行為(強迫性行為)。這些行為雖然可以暫時紓解焦慮,卻往往形成惡性循環,干擾日常生活。強迫症盛行率約占1%到2%,多在青少年時期開始發病,可能隨著內外壓力變化而起伏。
強迫症與強迫性人格疾患不同 具有4成共病率
而與之相似但不同的「強迫性人格疾患」則為一種人格特質障礙,常見於2%至7%的人口中,特徵包括:過度完美、固執、無法放鬆與工作狂傾向。
兩者雖為不同診斷,但在臨床上常有30%到40%的共病率。強迫症患者可能同時具有強迫性人格特質,使得治療更具挑戰。若未及時處理,強迫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造成個體陷入長期苦痛之中。
非消除症狀就沒事 需正確診斷與協助
強迫症不是單靠意志力就能克服的。唐守志醫師指出,它涉及大腦某些區域與血清素系統的功能異常,並且也與內在潛意識衝突有關,強迫症的治療不僅在消除症狀,更需要去了解症狀對人來說的意義。患者並非意志薄弱,也不是道德失常,他們只是需要正確的診斷與協助。
為回應病患需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立「強迫症特別門診」,結合精神官能症住院照護與社區居家支持,採用五全治療模式(全隊/全人/全家/全社區/全程),提供一條溫柔而堅定的陪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