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來我20年前就得類風濕性關節炎?」今年39歲的琪琪(化名),19歲時就出現手部關節疼痛,以爲是打籃球造成的運動傷害,因此沒放在心上。多年來手部關節脹痛情況時好時壞,疼痛成為她的朋友,到處求醫也找不出原因;就在生完兩個可愛孩子,中間曾經停藥一段時間,琪琪發現四肢關節疼痛得越來越嚴重,甚至抱小孩都有困難,而且手指已明顯變形嚴重,輾轉到風濕免疫科就醫,經檢查問診綜合評估確定罹患診斷為「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
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詹天明醫師説,當初琪琪走進診間時,可明顯看出她的手部關節嚴重變形,讓醫師感到非常訝異!後來聽她主述病史竟然可能已長達20年,卻未被正確診斷與積極治療而錯過黃金的治療時機,相當可惜。幸好琪琪積極配合醫師,也符合使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病情獲得明顯改善與控制,現在能夠重拾快樂的生活,與孩子們共度美好時光。
關節莫名紅腫熱痛、活動度受限 應及早就醫檢查
詹天明醫師說明,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其特點是會引發關節異常發炎,早期症狀包括關節無故出現紅腫、發熱和疼痛,另外關節活動度也會因受限而無法靈活自如。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大特點就是多關節發炎腫痛,早上起床時會感覺關節特別僵硬,休息也不會改善,如果出現這些徵兆和跡象,應及早就醫進行評估和診斷。
詹天明醫師補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詢問病史及症狀以外,還會進行一些抽血液的檢驗,例如紅血球沉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類風濕性因子(RF)、抗核抗體(ANA)...等,外加手部X光或超音波等綜合評估來診斷,患者應耐心配合醫師診斷與治療。
多元藥物可選擇 與醫師溝通以尋求最佳治療
目前治療方面,詹天明醫師表示,一旦確定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開始使用免疫調節藥治療,搭配消炎藥物或類固醇,過程中若發現使用了兩種以上免疫調節藥物且足夠劑量,但症狀仍未明顯改善,可能就會考慮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介入治療。生物製劑是由生物系統製造的大分子蛋白質,可以針對特定的免疫反應進行調節,通常是通過阻斷或干擾特定的免疫細胞、蛋白質或分子的功能,從而調節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生物製劑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能夠針對疾病的致病機制進行精準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醫療需求和風險評估,與病患溝通最佳的治療選擇。
正向積極面對疾病 切勿相信偏方治療
詹天明醫師提醒,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非常多元,可以使用的武器相當多。患者千萬不要感到沮喪,應該積極正視面對它。這就像是NBA球員在整個賽季中的過程一樣,一開始他們會努力保持穩定的表現,而季後賽則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舞台。在這個時候,球員必須繼續保持專注,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避免關節變形,並在這場「比賽」中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