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民眾越來越關心腸道問題。然而,保健食品雖然唾手可得,卻也因此延伸出許多社會亂象,例如益生菌最常見的就是「誇大不實」、「添加甜味劑」、「吃了無感」三大問題。營養師江欣樺呼籲,民眾在挑選益生菌時,務必注意是否有添加瀉藥成分,長期服用恐越吃越依賴。
根據經濟部統計指出,機能保健食品年產值高達195億元、去年年增率為9.78%,而且是連6年正成長,顯示在疫情發酵及台灣人口高齡化推波下,保健食品市場正處在快速成長的風口。
江欣樺表示,市售保健食品最主要為三大類:益生菌、葉黃素與魚油。益生菌的優點如幫助改善腸道問題、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泌尿道感染等。
濫用香料與甜味劑
保健食品雖然唾手可得,卻也延伸出許多社會亂象,最常見的就是濫用食品添加物、益生菌添加瀉藥導致黑腸症,甚至是傳直銷保健食品誇大不實,導致民眾延誤治療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顯。
江欣樺說明,市售益生菌出廠時為了掩蓋原有的「米麩」味道,可能有多達8成是香料或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嚴重壓縮到益生菌數,真正的益生菌剩不到2成。其實,益生菌原有味道並不重,沒有添加甜味的益生菌才是好的益生菌,能確保好菌活性大,呼籲民眾應重視效果勝於口味,才能補充營養。
添加瀉藥導致黑腸症
曾有民眾吃了添加瀉藥的益生菌導致黑腸症!江欣樺建議民眾挑選益生菌前,可先看成分,好的益生菌成分是乳酸;但若含有阿勃勒、番瀉葉與氧化鎂等瀉藥成分,尤其氧化鎂成分達到200毫克,就等同醫師開立瀉藥軟便劑,長期服用可能越吃越依賴。
保健食品誇大不實
除了食品添加物,益生菌數是否符合宣稱的數量也很關鍵。市售益生菌菌數雜亂,從100億、300億到上兆都有。雖然衛福部有規定市售產品菌數應符合宣稱標準,但實際執行上仍有困難。保證菌數應在「效期的最後一天」都能維持足量,吃了才會有感。
最後,服用保健食品也最好符合建議劑量。曾有民眾因為深夜嘴饞,把魚油當蒟蒻零食吃,1小時狂吞120顆魚油,擔心詢問「要不要叫救護車?我要不要看醫生?」江欣樺說明,雖然保健食品怎麼吃都不會死,但油脂類吃過量仍要小心腹瀉,若是降血壓的保健營養品或Q10,吃過量也可能會出小狀況,因此適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