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壓力大? 研究:「1招」紓壓、有助情緒穩定

董氏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於校園推廣運動紓壓方案,鼓勵兒童青少年將運動作為正向積極的紓壓方式,有效改善負面情緒,同時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進行校園運動紓壓方案,幫助學童養成達到每周課後運動150分鐘的習慣。

董氏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於校園推廣運動紓壓方案,鼓勵兒童青少年將運動作為正向積極的紓壓方式,有效改善負面情緒,同時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進行校園運動紓壓方案,幫助學童養成達到每周課後運動150分鐘的習慣。

放暑假了!今年苦於疫情不知道是否該讓孩子出門多活動嗎?擔心孩子運動量減少,使用網路時間大幅增加?教育部體育署和董氏基金會提醒,即便居家時間長,還是要提醒孩子及引導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從小養成運動習慣 提升注意力及生活品質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根據董氏基金會的歷年調查結果,常把運動作為紓壓方式的青少年,近八成三覺得運動後心情有「變好」。2020年以六都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調查則發現,17.6%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有固定運動習慣者「情緒穩定度」較高,且每週運動天數越多,時間越長者,運動後心情變好的比例越高。

此外,根據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系學者發表於2022年《臨床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身體健康的孩子自我感覺較好,注意力及生活品質也更好。

疫情下運動不間斷 一起樂動150

董氏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於校園推廣運動紓壓方案,鼓勵兒童青少年將運動作為正向積極的紓壓方式,有效改善負面情緒,同時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進行校園運動紓壓方案,幫助學童養成達到每周課後運動150分鐘的習慣。

疫情期間,學生雖因遠距教學無法在校園運動,但參與運動紓壓方案的同學有人在家跳繩、也有人搭配居家運動app,邊做運動邊遊戲,增添不少樂趣。葉雅馨主任建議,學童運動習慣養成需要父母從旁的引導及陪伴,父母可以先探索孩子喜好選擇運動,循序激發他們對運動的興趣,用「玩運動」開始,從不排斥、逐漸喜歡到變成習慣;此外,父母可以身作則,而與孩子一起運動也增進親子關係。

運動減輕憂鬱症狀 從小地方做起

根據美國梅奧診所的說法,每週若進行三到五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可顯著減輕憂鬱症狀,然而,對於患有憂鬱症的人來說,開始例行運動可能並不容易,因憂鬱症狀會降低能量、增加疼痛知覺,影響睡眠,導致運動的動力減少。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建議,可從每天步行五分鐘,或從事瑜伽等任何喜愛的運動開始,隨著這樣的活動越來越成形,將會期待一天中這些輕鬆休息的片段,進而享受這過程,這時再進一步將運動時間逐步拉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