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以高密度刺激與無限捲動設計,讓人原本只看一則,卻不知不覺耗去半小時。心理師黃閎新表示,對兒童而言,這種「即取即得」和碎片化的內容結構,容易取代完整的閱讀與體驗,逐步壓縮耐心與深度參與的能力。
大腦獎賞迴路快速強化 降低專注力與耐心
黃閎新心理師指出,短影音以變動式回饋與強烈感官元素,頻繁觸發獎賞迴路的多巴胺波動,形成「再看一下」的念頭。時間一長,大腦對高刺激的偏好被強化,提升對短、快、新的依賴,降低對長篇內容的耐受度。
前額葉皮質負責的持續注意力、工作記憶與自我抑制,需要在較穩定的情境中鍛鍊。黃閎新心理師提醒,長期接收零碎的資訊,會增加情境切換成本,讓孩子更易分心、較難完成需要連續思考與計畫的任務。
資訊破碎化干擾思考深度 理解易停留在表層
「濃縮」內容原意在於快速參考,若成為主要攝取來源,孩子較少經歷完整脈絡與證據權衡。黃閎新心理師解釋,久而久之,理解多停留在表層事實與結論,建構式學習、批判性思考與寫作整合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短影音容易刺激情緒 影響睡眠品質
黃閎新心理師表示,短影音將刺激基準抬高,現實活動顯得「不夠有感」,孩子更難靜心投入。睡前使用螢幕除延後入睡,還可能擾動睡眠結構,次日注意力與情緒調節下滑,形成學習表現的惡性循環。
演算法偶爾推送誇張或危險情節,兒童與青少年可能在未充分評估風險下模仿。另一方面,黃閎新心理師指出,也需留意孩子長時間維持低頭姿勢與近距離注視,增加眼睛疲勞、乾眼與肩頸不適的風險。
設定影片觀賞時間 劃分學習與休息時段
黃閎新心理師建議以「固定時段、固定地點、固定時長」管理,而非隨手可看,螢幕不進臥室與餐桌;學習與休息時段明確劃分;使用計時器協助結束。對於兒童觀看影視節目最好能保守控制時間,並預留緩衝時段。
以長篇敘事重建耐心 延長專注時間
從共讀繪本與分章故事開始,循序延長專注時間;遊戲前共同閱讀桌遊說明與規則,是練習理解與執行的好機會。黃閎新心理師提到,看影片時,優先選擇完整動畫或電影,取代10秒切換的短影音。
除了接收資訊 也需訓練孩子主動思考
此外,黃閎新心理師指出,和孩子一起觀看影片後,可進行「三層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還能怎麼做?將被動觀看轉為主動思考,訓練摘要、推論與評估能力。必要時尋找兩個不同來源,練習比對證據而非只背結論。
也能安排替代的高價值活動:戶外運動、音樂與手作、簡易實驗與烹飪,提供多感官與完成感,降低對瞬間刺激的依賴。
心理師推薦家長行動清單 與孩子一起規劃行程
黃閎新心理師提出一個家長能跟孩子一起完成的行動規劃:每晚共同閱讀10至15分鐘;每週1次「完整影片+討論」;建立「先完成任務,才能觀看影片」的日常節律;與孩子共同擬定觀看片單與影片關鍵字過濾;定期反思:本週最有收穫的內容是什麼、內容是否可信。
讓專心與耐心扎根 才是面對未來最重要能力
短影音本身並非洪水猛獸,真正關鍵是時間的分配與規律。黃閎新心理師表示,透過家庭的時間安排,讓孩子持續接觸有脈絡的閱讀與深度學習情境,保留「能靜下來思考」的能力,這將是面對未來世界最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