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世前沒和好」該怎麼放下遺憾? 專家談療癒之路

親子之間正因為相像,所以相親相愛;但也因為太像了,有時也會產生厭惡和不滿。

親子之間正因為相像,所以相親相愛;但也因為太像了,有時也會產生厭惡和不滿。

我和父母吵架,傷了他們的心。之後,還來不及和好,父母就離世了,這份心情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那時候沒能多聊聊,把話講開呢?」曾經有位女士對我說過這樣的故事。她跟父親生前關係不太好,但父親驟然離世之後,從親戚那裡得知,原來父親一直很愛她,對她寄予厚望。她說:「回頭想想,我的個性其實跟父親很像。正因為如此,父親對我充滿期待,而我也正因為看到自己像極了父親,所以才感到排斥。」

親子的靠近與拉扯 離開後親子關係的另一種開始

親子之間正因為相像,所以相親相愛;但也因為太像了,有時也會產生厭惡和不滿。比方說,明明覺得對方彷彿自己的分身,對方卻不願依自己希望的方式行動時,就容易產生反感。親子關係即是如此複雜。有時生離死別,反而成了讓這段關係重新來過的契機。

「他生前我們總是吵架吵個不停,但他走了之後,不好的記憶都消失了,只剩下美好的回憶。他真的是個好人,他不在了,我真的非常想念他。」我經常從信眾那裡聽到類似的經驗。也許,正因為知道這個人已經離世、再也見不到面了,我們才得以冷靜下來,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

送別不是結束 而是精神的交棒

你之所以感到特別遺憾,也許是因為生離死別來得太突然。即使我們平時與家人各過各的生活,內心多多少少會有所期待,「希望能在父母臨終時,見上最後一面」、「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走完最後一程」。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在家裡,而是在醫院離開人世,是否有機會一起走最後那段路、有無敞開心胸促膝長談,都會影響我們對這段「送別」經驗的看法和接受度。

那是一種精神上的繼承。這裡所說的「繼承」,不只是金錢或房產這些有形的東西,還包含那個人走過的人生道路,以及從中學到的智慧與經驗,傳承給下一個世代。

當父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精神的繼承就會透過日常生活傳承下去。
父母走了之後,你之所以感到難以釋懷、後悔,或許正是因為精神繼承的時間太過短暫所致。

佛壇不只是形式 是與故人對話的橋樑

然而,只要心中保有對故人的回憶,仍有救贖的可能。

自古以來,便有「與故人對話」的習慣。即使肉體已經消失,故人化為靈魂後,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其存在,並試著讓他們持續活在我們心裡。例如掃墓,清洗墓碑,供奉鮮花和清水,點香後,靜靜地雙手合十。我們在心中總會忍不住跟故人說話:

「最近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呢。」
「爸,你那個時候是怎麼想的?」
「媽,妳當初希望我怎麼做呢?」

即使知道故人不會有任何回應,還是有好多話想對他說。
與故人對話不僅可以療癒親人離世的哀傷,更是重新梳理人生、尋找新方向的重要時刻,也可以說是我們從故人那裡繼承精神的寶貴時間。

佛壇原本的用途正是如此。近年來,家中置有佛壇的家庭越來越少,這意味著與故人對話的場域也正在慢慢消失。對留下來的人來說,等同於思念的情緒失去了安放的位置。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追憶故人的場域。現在也有許多精巧、可放置於客廳的小型佛壇,即使只是供奉一個簡單的牌位,也能讓你感受到故人依舊陪在身旁。

本文來源:《別動不動就自責》,方智出版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