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精神疾病盛行但就醫率低 僅3成家長正視!台大醫籲提升意識及早診斷

臺大醫院高淑芬副院長(右4)指出,比對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和健保資料庫可發現,兒少精神疾病盛行率明顯高於曾就醫率,呼籲社會應提高對兒少身心健康的重視。

臺大醫院高淑芬副院長(右4)指出,比對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和健保資料庫可發現,兒少精神疾病盛行率明顯高於曾就醫率,呼籲社會應提高對兒少身心健康的重視。

為響應「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臺大醫院日前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共同舉辦「連結世界,守護兒少精神健康」記者會。臺大醫院高淑芬副院長指出,比對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和健保資料庫可發現,兒少精神疾病盛行率明顯高於曾就醫率,呼籲社會應提高對兒少身心健康的重視。

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揭盛行率 與健保資料庫數據差異大

高淑芬副院長同時也是衛福部台灣精神疾病防治諮議委員會召集人,曾於2015年到2017年受衛福部委託,進行台灣兒童精神疾病全國流行病學研究,對全國69所學校、近一萬名8至15歲學童和其父母、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其中4,816名學童接受兒童精神科診斷會談。

研究結果發現,整體精神疾病的加權終生盛行率與六個月盛行率分別為31.6%與25%,另外兒少精神疾病的終生盛行率與六個月盛行率,依序為焦慮症(15.2%、12%)、睡眠障礙(12%、6.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10.1%、8.7%)、妥瑞氏症(2.6%、2.1%)、憂鬱症(2.8%、1.1%)、對立反抗症(2.6%、2%)、強迫症(1.4%、0.8%)和自閉症(1%、0.21%)。

高淑芬副院長表示,將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與健保統計的曾就醫率進行比對,以焦慮疾病為例,盛行率為12%,曾就醫率卻僅0.03%;任一精神疾病盛行率達25%,曾就醫率則為2.8%。由此可見,如今精神疾病普遍存在於台灣兒少群體中,因此提高社會意識、加強早期診斷與干預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兒少精神疾病危險因子有這些 醫:多管齊下接住高風險兒少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林健禾理事長指出,內政部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台18歲以下人口約400萬,為總人口的17%,但只有不到400位醫師專精於兒童精神疾病,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學會近期也與媒體合作,調查了近百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結果發現,疫後青少年焦慮症與憂鬱症病例大幅上升,6成醫師指出青少年自傷行為增多,相較之下僅有3成家長正視孩子心理問題,導致治療時機經常遭延誤。

高淑芬副院長指出,兒少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父母精神及婚姻狀況、家庭經濟困難、童年不良經驗、霸凌、性與性別少數身份、缺乏身體活動、課業壓力等。她也呼籲台灣除了合理的健保給付外,在教育、社會福利方面也應挹注資源,以完善精神健康照護制度,並推動校園心理教育和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為兒少打造友善的成長環境。此外,也應定期進行疾病監測、發展符合國情的治療模式,以及成立兒童精神醫學專屬研究機構,以落實對高風險族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