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 10 歲的妹妹,兩年前因全身疼痛被診斷出急性白血病,隨後開始住院與門診的化療。化療後,陸續出現顳顎關節疼痛、手腳無力與麻木刺痛等不適。後續服用維生素 B12,卻無法持續緩解不適,遂轉介至中醫求診。在經中藥以調補氣血,改善血液循環治療 3 個月後,可自由行走約 10 分鐘的距離,重返校園上課和參與校園活動,胃口與精神也改善許多;後續搭配推拿、藥浴泡腳後,疼痛再度改善,媽媽感到相當欣慰。
兒童化療後周邊神經病變 無有效方法改善
台北長庚中醫內兒科醫師盧嬿竹表示,自 2013 年起癌症成為台灣兒童非意外死亡的首要病因,每年約有 500 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化療後周邊神經病變是兒童癌症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通常是透過運動、調降 / 暫停化療、以及搭配抗癲癇藥物、千憂解、非類固醇止痛藥等緩解神經性疼痛,目前尚無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或完全改善,常讓家長十分著急。
中醫輔助改善氣血不通 恢復生理功能
盧嬿竹醫師進一步提到,兒童白血病在中醫屬於血證,又稱為「癥積」、「血勞」。兒童化療後周邊神經病變的相關症狀表現,大多為中醫古籍中「痹症」、「周痹」、「血脈痹」、「麻木不仁」等的範疇。痹症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犯人體,閉阻筋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痠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等為主要臨床症狀。
兒童內臟發育未成熟 可內服藥飲+外用藥浴泡腳
在中醫的觀點來說,兒童五臟六腑的發育與功能尚未成熟,有形的精、血、津液、肌肉、筋骨,或是各種生理功能,都不如大人般完善。在中醫治療兒童化療後周邊神經病變,多以調補氣血,活血祛瘀,溫經散寒除濕為主要治療方向,改善氣血的不足與不通,協助病童恢復生理功能。透過調補氣血、增強兒童體內正氣的中藥,如黃耆、黨參、白芍等,可讓氣血能濡養四肢末梢、溫暖肌肉關節,增強肌力,故能改善四肢無力、酸麻的狀況。而活血祛瘀的中藥,如當歸、川七等,可加強體內氣血的循環,讓經脈的氣血能運行、推動,故能改善關節僵硬疼痛,活動不利的狀況。
此外,不敢服用口服中藥的孩童,亦可搭配艾草泡腳或以具有溫經散寒、祛瘀通絡功效中藥調製的中藥藥浴泡腳,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平日飲食以平性食物為佳 避免冰品冷飲、寒涼蔬果
兒童化療後周邊神經病變的居家保健,平日飲食以平性食物為佳,盡量避免冰品冷飲、避免攝取寒涼的蔬果 ( 如蘿蔔、西瓜、香瓜、哈密瓜、橘子、柳丁、梨子、椰子、番茄、火龍果等 )。寒性蔬果會造成經絡氣血凝滯,增加疼痛的產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 B、鈣、鎂等。生活需注意保暖,入冬避免穿短袖短褲短裙,避免著涼。
原文出處:長庚醫訊第四十六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