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陳小姐是一名企業經營者,過去一年深受憂鬱情緒所苦,嚴重失眠、疲憊與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工作與人際關係。她曾嘗試多種抗憂鬱藥物以及40次重覆經顱磁刺激療法(rTMS),但病情未見改善,甚至多次萌生自殺念頭。
在一次嚴重憂鬱情緒的衝動行為後,她被送至急診室。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嘗試新型抗憂鬱鼻噴劑。治療在24小時內發揮效果,她的情緒明顯改善,原本反覆出現的負面想法也逐漸趨緩。完成標準療程後,她恢復日常工作,並重新找回自信與生活希望。
陳小姐的經歷是無數重鬱症患者的縮影。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台灣有超過三千人因自殺離世,近9成與憂鬱症有關。對於像陳小姐一樣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而言,一般的抗鬱劑治療往往難以奏效,而新型療法的出現,也讓部分患者在接受專業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進一步提升希望與信心。
重鬱症:無聲的掙扎與反覆發作的挑戰
重鬱症是一種嚴重且持續的情緒障礙,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患者常感到極端低落、難以感受到快樂,甚至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導致個人功能與人際關係受損。重鬱症也會影響睡眠、食慾、活力、專注力與決斷力,導致患者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甚至萌生結束生命的念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皇吉表示,不是所有重鬱症患者都能透過標準療法改善病情。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屬於難治型憂鬱症,即在使用至少兩種足夠劑量、不同類別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各達6至8週後,病情仍無顯著改善。許多患者經歷了多種合併多線藥物的治療策略,仍難以達到有效緩解,在屢次挫敗的治療經驗中,更容易加重無助與絕望的感受,進而提高自殺的風險。
此外,重鬱症具有反覆發作的特性。研究顯示,重鬱症患者若經歷多次發作,未來復發與病程慢性化的風險將顯著增加,每次復發都可能讓自殺風險升高。若未能妥善治療,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憂鬱症,拉長病程達2年以上,對患者與家屬帶來極大挑戰。
新型鼻噴劑:為難治型憂鬱症與合併自殺意念的重鬱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近年來,隨著對腦部神經傳導機制的深入研究,針對難治型憂鬱症及伴隨急性自殺意念的患者,已發展出不同機轉的抗憂鬱治療。其中,基於麩胺酸(glutamate)機制的抗憂鬱鼻噴劑成為新突破。此療法於2019年獲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核准,並在2022年台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通過用於治療合併急性自殺想法或行為的重鬱症患者。
與傳統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調節劑)需4至6週才能發揮療效不同,林皇吉醫師表示,研究指出,在合併口服抗憂鬱藥的前提下,有部分合併急性自殺意念的患者,其情緒症狀在24小時內出現顯著改善,經過約4週療程後,有超過半數患者憂鬱程度獲得緩解。
面對憂鬱症:多元治療與心理支持並行
林皇吉醫師指出,患者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與醫療團隊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除了藥物治療外,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及心理、社會支持對於情緒調節也至關重要。
此外林皇吉醫師也強調,家屬與照護者應多給予患者理解與陪伴,提供適時的關懷與支持,避免責備、批判或施加額外負擔的「關愛」,並協助患者遵循治療計畫。若發現患者有嚴重自殺傾向,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從傳統藥物到新興的神經調控技術,如重覆經顱磁刺激療法(rTMS)、電痙攣治療(ECT),以及現今的抗憂鬱鼻噴劑,醫療團隊將依據醫學的進展,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林皇吉醫師呼籲,雖然重鬱症的治療可能較為複雜,但若能早期辨識病徵並積極治療,多數患者仍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及功能表現。透過專業醫療與社會、心理支持的整合照護,患者才能走出憂鬱深谷,逐步回復充滿期待與意義的生活。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若您或身邊親友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或張老師1980,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