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拖太久恐潰瘍壞死! 醫建議「這樣做」避免手術風險

提早進行預防及減緩疾病的惡化速度,避免日後產生疾病相關的各式後遺症,甚至避免本來需要進行的手術。

提早進行預防及減緩疾病的惡化速度,避免日後產生疾病相關的各式後遺症,甚至避免本來需要進行的手術。

張女士是一位65歲保險從業人員,在大約20年前即由外觀得知自己雙腳有靜脈曲張的問題。然而,本身主觀認為並無特別不舒服之處,也就不予理會。直到3年前,左腳足踝出現了潰瘍傷口,於是她只好求醫。診治之醫師僅給予其傷口換藥的醫囑,而傷口於2個多月換藥後慢慢好轉。而在去年3月,左腳足踝潰瘍再次出現,她只好再次求助醫師,無奈這次傷口一直無法癒合,越來越大,因而輾轉到心臟血管外科的門診尋求專業意見。

雙腳變黑潰瘍難癒合 手術治療助恢復行動力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孟霖表示,在第一次看到張女士變黑的雙腳及左腳的潰瘍傷口,其傷口甚至已產生異味及流出淡黃色的滲液,當下即大概猜到這就是最嚴重等級的靜脈曲張表現。經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其雙腳的大隱靜脈都產生相當明顯的逆流及擴大的現象,確認其潰瘍與靜脈曲張的關聯性,並建議早點接受相關手術。

但她擔心雙腳同時手術後,會有行動不便的問題。經過與醫師反覆溝通後,決定先處理較嚴重的左腳部分。術後,其潰瘍傷口即於一週左右完全癒合,不再需要換藥。另外,左腳的腫脹狀況戲劇性的改善,原本比較腫脹的左腳術後甚至變得比右腳還要小,而左腳於接受手術後,完全沒有行動不便的問題。

腿部浮現蜘蛛絲血管 靜脈曲張可能已悄悄找上你

李孟霖醫師指出,靜脈曲張是一個國人常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範圍廣泛。初期症狀可能只有久站久坐時的痠麻腫脹感,有時可以從外觀上看到細微的蜘蛛絲樣血管,有時可以看到較粗像蚯蚓般的血管,後期可能以下肢腫脹,足踝顏色變深,到更加嚴重的靜脈潰瘍傷口表現不等。一般而言,患病時間越久,越可能產生下肢腫脹,色素沉著,及潰瘍傷口等後期表現。

早期預防及早期治療 避免疾病惡化風險

目前仍有許多病患,聽信民俗療法,或求診密醫採用放血,拍打等非專業之治療方式,導致不必要之傷害並延誤正確醫療。李孟霖醫師提醒,初期的靜脈曲張表現,往往於下肢產生蜘蛛絲樣血管,或是有痠麻腫痛,半夜腳抽筋等症狀。提早就醫,從疾病早期即進行生活型態的調整,或是早期使用藥物或輔具(如:彈性襪)治療,這樣可以提早進行預防及減緩疾病的惡化速度,避免日後產生疾病相關的各式後遺症,甚至避免本來需要進行的手術。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 283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