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腰痛或脊椎問題,應及早就醫,很多時候疼痛問題可透過簡單的治療而得到改善,甚至無需動手術。

髖關節疾病指髖關節的病變,與椎間盤突出的最大差異在於前者久站痛,後者久坐痛。許多患者因擔心手術風險而選擇忍痛不治療。其實,現代醫學進步,各種治療技術已大幅提升,為腰痛患者帶來更多便利。若有腰痛或脊椎問題,應及早就醫,很多時候疼痛問題可透過簡單的治療而得到改善,甚至無需動手術。

腰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很多人忽略了髖關節疾病。若髖關節受損,一般疼痛會出現在身體前側,如腹股溝,但有時也會出現在身體後側,譬如腰部或臀部,這等症狀與坐骨神經痛相似,因此兩者很容易混淆。

髖關節位於股骨(俗稱大腿骨)與骨盆之間(圖1),是我們站立、行走和日常活動重要的關節。髖關節疾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泛指所有影響髖關節的各類疾病的統稱,其中包括髖關節炎(hip arthritis)、股骨髖臼撞擊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髖關節滑囊炎( trochanteric bursitis)和梨狀肌綜合症(Piriformis Syndrome,PS)等。

髖關節炎是指髖關節軟骨因退化或受損而變薄,導致骨頭間的空間變小,骨頭相互摩擦,在做肢體動作時就會引起疼痛和僵硬。 FAI是當股骨與髖臼發生摩擦時,會導致股骨髖臼撞擊的情況,常見於年輕活躍族群。

梨狀肌綜合症 亦致坐骨痛

髖關節滑囊炎是指髖關節的滑囊發炎。滑囊是外觀有如果凍狀的小囊狀物,位於骨骼和覆蓋其上的軟組織之間作為墊子,以減少兩者之間的相互磨擦。身體裡各部位都有滑囊,而髖關節滑囊炎是指髖關節部位的滑囊發炎,導致滑囊腫脹、疼痛和壓痛。

PS是一種神經肌肉疾病。梨狀肌位於臀部,有時會因某些因素而收緊或變得肥大。而坐骨神經自腰椎發出後,正好經過梨狀肌下方。緊繃的梨狀肌使到坐骨神經受壓迫,便會引起腿後側和足部的疼痛、麻木和刺痛,與坐骨神經痛症狀極為相似。一般的坐骨神經痛是由椎間盤突出引起,但當我們以影像學檢查腰椎時發現並無異樣,才意識到患者有可能患上梨狀肌綜合症候群。

髖病久站痛 椎突久坐痛

一般上,髖關節疾病與椎間盤突出最大的差異是前者站久了會感覺疼痛而後者是坐久了會感覺疼痛。由於坐下時髖關節處於休息的狀態,髖關節疾病患者在坐下時不會感到疼痛,而長時間站立或走路便會感覺疼痛。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則一般在坐下20至30分鐘後,便會開始感到腰痛或腿部不適。

此外,髖關節疾病與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行走步態也有所不同。如果疼痛是源自髖關節,患者會在行走時盡量避免施壓到受影響一側的髖部,而出現止痛步態(antalgic gait pattern);椎間盤突出患者行走時身體會傾向一側,因為這個姿勢能給受壓的脊椎神經騰出空間,讓疼痛暫時得到舒緩。

腰痛患者來看診時,我們會透過詢問患者疼痛的病歷與特徵,再作詳細的臨床檢驗,如輕壓患者的背部、脊椎和髖部,以找出病灶和疼痛的來源。此外,有些檢驗能有效分辨出患者所患的到底是髖關節疾病還是椎間盤突出。

髖關節內轉舉腿檢測檢查兩者

若懷疑病灶的部位是髖關節,我們會讓患者平躺在檢查台上,作髖關節內、外轉檢查,即將患者的髖關節屈曲至90度,內轉和外轉髖關節至可能的最大角度。通常髖關節內轉可達45度,若患者在內轉時活動角度減少,或感到腹股溝部位疼痛,這是典型髖關節疾病的表徵。

診斷椎間盤突出的常用方法是舉腿檢測(Straight Leg Raising, SLR test)。在這項檢查中,我們會讓患者平躺,並保持腿部與膝蓋伸直的狀態,然後緩慢地抬高患者的腿部。如果當腿上抬至30度時,患者開始感到疼痛從臀部傳至腿部,這通常意味著患者可能患有椎間盤突出症。

然而,這項檢查並不能百分之百確定診斷結果,因此我們會根據臨床跡象來判斷病情是否更傾向於髖關節疾病或椎間盤突出,進而決定是先進行髖關節還是脊柱的影像學檢查。要作出精確的診斷,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同等重要。

內視鏡手術 切除椎間盤神經減壓

除了開放式手術,現今微創手術也可用於治療脊椎疾病,微創手術有多種,其中在技術上最大躍進的要數脊椎內視鏡手術。

在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中,我們必須切開肌肉才可以看到裡面的脊椎組織,然後給予治療。但現在我們可採用脊椎內視鏡手術,即利用直徑極小的導管接駁專業且像素高的內視鏡,經由細小的皮膚切口靠近脊椎處,用鏡頭放大脊椎組織及病灶,並進行手術治療。脊椎內視鏡手術可應用於多種治療包括椎間盤切除及神經減壓手術等。

事實上,內視鏡並不是特別嶄新的科技,它的出現已接近10年,並且在其它科別也得到廣泛的使用。但用於脊椎疾病的治療,內視鏡的技術還在發展當中。

10年前,我們只能利用內視鏡治療脊椎僵硬,但現在可用於切除椎間盤、骨刺、放置螺絲和支架進行脊椎融合術(spinal fusion),以治療脊椎不穩定的問題。內視鏡也可用於治療頸椎和胸椎的疾病。但內視鏡仍有其限制,例如它暫時未能醫治脊椎側彎,但我相信未來的10年、20年,脊椎內視鏡手術會有更大的進步。

局部麻醉傷口小 住院短疼痛少

與傳統的開放式手術相比,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只需在皮膚上開一個小切口,大幅減少對周圍肌肉和組織的損傷,同時也減少在手術中的失血量,降低輸血的需求。由於傷口較小,患者在手術後的疼痛也減少。

手術後可保留活動能力,脊椎不會變得僵硬,也不需要臥病床,恢復時間更短。如果是採用開放式手術,患者可能需要住院1至2個月,但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一般患者只需住院觀察1至2天,幾天後就能重返工作崗位。

再者,由於切口較小,術後感染和併發症風險更低,過去開放式手術的術後感染風險高達5%,而現在的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後感染風險低至1%。除此之外,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無需全身麻醉,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雷射射頻 無需全麻更利長者

除了脊椎內視鏡手術,其它用於治療脊椎疾病的微創手術有經皮雷射椎間盤減壓術(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和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如果是輕微的椎間盤突出而引起神經受壓,我們沒有必要採用脊椎內視鏡手術,可用PLDD。治療的原理是將針插入髓核,再利用一根纖細的光導纖維發出脈衝激光,通過激光放射的熱量將突出的椎間盤部分燒灼,使到突出來的髓核縮回,減輕或去除椎間盤突出對脊髓神經的壓迫,從而達到改善症狀的治療目的。

RFA則是經射頻針利用微量電波來鑑定病灶來源的神經位置。以目前先進的技術,即使再微細的神經我們也能夠辨識出來。確認位置後,將射頻能量傳送到神經,以阻隔神經傳送痛楚訊號的能力,達到治療效果。這些脊椎微創手術無需全身麻醉或長期住院,為老年人帶來更多好處。

先非手術治療至少6週

一般有腰痛的患者,無論是什麼原因引起,手術必定不是第一線治療。我們會先讓患者嘗試服用少於2週的治療神經痛藥物,若疼痛反覆或情況沒有改善,接下來會嘗試4至6週的物理治療。

如有必要,我們也會為患者進行硬膜外注射。我們會將低劑量的局部麻醉藥或類固醇如皮質酮(cortisone)注入患者的椎管內,類固醇可幫助止痛及消炎,而低劑量的類固醇副作用也相對少,其療效可短至兩三個星期或長達兩三個月不等。

雖然類固醇無法提供長久性的止痛功效,但患者可在痛楚得到舒緩的期間繼續接受物理治療,促進病情改善,這有可能避免做手術。在決定施行手術前,我們會嘗試至少6週的非手術治療,大多數的患者都可透過非手術治療改善疼痛,無需手術。

麻痺乏力 神經或受損

但是,若患者出現麻痺及疲倦的症狀,且藥物及物理治療毫無療效,這就另當別論。一般神經受壓只會引致疼痛,並不會有麻痺及疲倦的症狀,這表示神經只是受壓,而並未受到損毀,尚可以嘗試非手術的治療方法。但若患者出現麻痺及乏力的症狀,即表示神經已嚴重受壓且可能受到損壞,為了保存完好的神經,患者需要儘早接受手術治療。

勿因為疼痛而不動

對於腰痛患者,最有效且最基本的生活介入是多做伸展運動和保持良好姿勢。

不要因為疼痛而停止活動。很多患者以為腰痛理應臥床休息,但研究證實活動能預防痛症惡化。最基本的是做一些伸展運動。不要低估伸展運動的作用,若感到脊椎僵硬,可輕輕伸展脊椎,這能有效地舒緩背部不適和疼痛。若疼痛的程度允許,也可嘗試輕體力活動,如散步。患者可服用短期止痛藥物暫時舒緩痛楚,讓他們可以進行活動。

下一步就是肌肉強化運動。當疼痛改善後,我們會進入下一個階段,讓患者嘗試做一些肌肉強化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背部及腹部的肌肉訓練,這些都是支撐脊椎的主要肌肉群。透過進行溫和的鍛煉,大多數背部疼痛會得到改善。

生命在於運動

總而言之,保持活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旦疼痛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動,他們身體的肌肉、器官功能將大受影響,新陳代謝減少,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健康狀況走下坡,身體各種機能都會迅速退化,這種種因素又使到他們活動更加困難,宛如惡性循環。俗語有云:『life is movement, movement is life』(生命在於運動),因此我們必須要讓患者盡量回到他們本來的身體活動量。

保持良好姿勢 30分鐘動一動

除了保持活躍,另一基本的生活介入是保持良好的姿勢。坐著、站著、躺著或移動時的不良姿勢會導致背部疲勞、勞損和受傷。不但老年人經常久坐不動,年輕的白領一族也經常長時間坐著辦公,建議他們每30分鐘就小息一會,做一下伸展運動或出去走走。

其它預防腰痛的措施包括:一、勿舉重物,不要提起比身體重量重10%或以上的重物;二、正確抬起,不正確的提舉技術會導致背部、腿部和手臂疼痛;三、不要坐在小凳子上彎腰工作;四、保持健康的體重。過重會對腰椎帶來壓力,並可能導致疼痛,肥胖者也有較高的椎間盤突出風險。

及早求醫 未必須動刀

每個人都會經歷退化,這是無可避免的事。而不少人都有機會患慢性腰痛,很多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而諱疾忌醫,啞忍痛楚,在此我想勸告患者:不要默默地承受疼痛。

現今醫學昌明,各種治療方法,如前面提到的微創手術,已得到更大的技術提升,為腰痛患者帶來更多的便利。若受到腰痛或脊椎疾病的困擾,患者應及早向專業的醫學專家求醫,或許他們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疼痛問題可透過簡單的治療而得到改善,甚至無須動手術。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reurl.cc/Nlo7gp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