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11月26日傳出「河豚食品中毒案件」。民眾收到友人贈送的河豚,經過烹調處理和鄰居友人共計9人一同食用,卻釀成1死、8人不適送醫的憾事。警方查扣河豚食餘及生魚片等,由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送往食藥署檢驗。
12月6日檢驗出爐,食藥署表示,河豚品種為「月尾兔頭魨」,3件檢體皆有驗出河豚毒素,其中河豚毒素檢出量最高為「河豚生魚片」,食藥署推估吃2片就有可能達到致死劑量。
「月尾兔頭魨」毒性極強 肌肉、內臟、皮膚都有毒
關於南投縣河豚食品中毒案件檢驗結果,食藥署說明,國家實驗室接獲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送驗3件檢體後,立即進行DNA物種鑑別與河豚毒素(TTX)分析,在DNA物種鑑別結果中發現,該3件檢體皆屬「月尾兔頭魨(Lagocephalus lunaris)」。
食藥署表示,月尾兔頭魨又稱為月腹刺魨、栗色河魨、毒鯖河魨等,屬四齒魨科,主要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區,台灣四周海域均能見其蹤跡,體長可達50公分,其背面及腹面均佈滿小棘,尾鰭後緣呈新月形,內臟、皮膚及肌肉皆含河豚毒素,毒性極強。
3檢體皆有毒最高為「生魚片」 2片就有致命危險
3件檢體的河豚毒素(TTX)檢驗結果顯示,「河豚生魚片」檢體河豚毒素最高,檢出結果TTX高達134.30 mg/kg,「河豚魚肉湯(含魚肉)」檢體之熟肉檢出TTX為33.48 mg/kg,湯則為31.86 mg/kg,「河豚內臟及皮」檢體也有檢出河豚毒素,不過因為基質複雜,尚難精確定TTX量。
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組長王德原表示,「河豚生魚片」檢體檢出高達134.30 mg/kg,若1片生魚片重量約10g,每1生魚片的河豚毒素就有約1.34mg,日本的河豚毒素限量是2mg,只要吃2片就有可能達到致死劑量。
根據南投縣衛生局資料顯示,有毒河豚的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其潛伏期短,食用後10-45分鐘就可能產生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失聲、漸進性肌肉麻痺、四肢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意識消失等症狀,由於目前並無解毒劑,毒素也不會因加熱而失去毒性,即使烹煮仍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
台灣四周環海,漁業資源相當豐富,食藥署再次呼籲,河豚種類繁多且一般難以辨認,誤食有毒河豚死亡風險甚鉅,因此,切勿捕捉或食用來路不明之水產品,並建議餐飲業者避免供應河豚,千萬別因追求美味或嚐鮮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