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性骨折後腰痠按摩 孰料再次發生新處骨折

洪誠聰醫師指出,門診常見的兩大骨鬆族群,一類是老年性骨鬆,多發生在7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另一類則是女性停經後

洪誠聰醫師指出,門診常見的兩大骨鬆族群,一類是老年性骨鬆,多發生在7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另一類則是女性停經後

76歲張太太從椅子跌坐地上,痛到爬不起身,兒子帶她到附近診所注射止痛針,打了一周仍未見起色;診所建議到附近醫院照X光,醫師發現張太太的腰椎第12節處有壓迫性骨折,故接受灌骨泥手術,給予鈣片並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情況好轉,已能從原本臥床困難到可起身行走。

然而為求更多症狀緩解,兒子建議她去舒壓按摩。熟料當按摩師幫張太太的髖關節做大幅度旋轉後,聽到「咯」的一聲,頓時痛不欲生無法下床。回診後發現,原來第9、11節處又發生新的骨折……。

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暨外科部教學副主任洪誠聰大嘆,該病患的骨密度(T-score)原本就小於-4.0,屬於很嚴重的骨質疏鬆症,好不容易在第一次灌骨水泥後能恢復日常生活,卻因為疼痛大幅改善後却輕忽其原骨鬆情形,又加上壓力性按摩而再次骨折,實在是因小失大。

骨鬆是最易被忽略的慢性疾病

洪誠聰醫師指出,門診常見的兩大骨鬆族群,一類是老年性骨鬆,多發生在7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另一類則是女性停經後。「病患通常都是在發生骨折後才知道自己有骨鬆問題。」他感嘆,即使已經發生骨折事件,也僅有12%會進行骨密度檢查,可見骨鬆危機長期被忽略。

因為骨鬆而發生骨折,除會導致後續併發症多外,骨鬆對於骨頭手術的復原也有很大的影響,「在骨鬆狀況下,即使是接受手術,病患所需的恢復期長,很難及早回歸正常生活。況且若骨折以鋼板固定也易發生內固定鬆脫、術中失血機率高,相當麻煩。」因此,最好是在手術前後,儘快把骨密度拉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減少併發症。

極高骨折風險,以快速提升骨質密度為治療目標

有骨鬆問題時,除了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如每日攝取1200至1500毫克的鈣、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多曬太陽等,若需進入治療階段,藥物可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

根據2022年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定義,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DXA骨密檢測出T-score小於-3、或近一年曾發生過骨折,使用鈣治療及雙磷酸磷類藥物時,又出現其他部位骨折的病患,應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以利短期內能快速提升骨密度。

洪誠聰醫師提醒,骨鬆很難被發現,但若發現長輩有變矮、駝背、痠痛等現象時就是警訊,宜及早進一步檢測。如今骨鬆藥物選擇多元,醫師會依照病患需求提出建議,有些藥物僅需每個月或半年、一年注射一次,若擔心忘記,也會提供注射小卡提醒下次施打日期,「只要遵醫囑,定期規律回診,就不用擔心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