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80年初因為學童肥胖比例逐年攀升,臺灣開始發展與改進學校午餐,除了希望將營養午餐普及率提高至80%以外,也推動「低油、低糖、適當熱量」之午餐。
公共政策網路平台 發起「營養午餐亂象多」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說明,根據106~109年公布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臺灣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比例為31.3%,已居亞洲之冠,顯示我國兒童的飲食習慣亟待改善,而肩負營養教育及提供學童健康餐食的學校營養午餐,但卻無專門法規訂定一致性的規範來管理監督,22縣市各有規範、各行其是,更沒有足以整合食材、衛生、營養等不同專業的專門單位來協調,相較於將校園午餐視為教育一環的日本、韓國,臺灣顯然還停留在史前時代,亟需有專法監督管理。
有鑒於此,呼籲政府盡速通過學校午餐專法,積極整合各部會職責,推動營養午餐頒立專法提高主管機關層級,強化學校營養教育、補足專業人力,建立透明化經費分配原則,並鼓勵學校自設廚房,讓兒少能吃的營養、健康、新鮮、安心,減少食安風險。
學校營養午餐 攸關孩子成長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強調,午餐費用各縣市無統一標準,各單位所支付的午餐費用也不公開透明,更無法對應食材費用及餐食品質是否合理。而大家以為菜色道數多就是好,但是否好吃、營養均衡、衛生安全卻無人關注,菜色多更會提高食材製成風險。
飲食教育應依據不同年紀、性別而有明確的架構,對應學校午餐食材進行教育:讓學生喜愛學校餐桌食物、珍惜食物不浪費;並培養孩子正確口感(真正食物的味道,而非混在一起),及判斷選擇食物的能力;落實孩子吃當季、在地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