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有關。為了提升國人對黃斑部病變的重視,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特別於112年10月12日世界視覺日前,喊出「擊退Eye的威脅,就靠愛的力量」口號,提醒國人關心另一半或家中長輩的視力健康,並鼓勵穩定回診、治療,確保治療不中斷,助其擺脫疾病的威脅,奪回美麗新「視」界。
輕視黃斑部病變症狀、日常生活危機四伏
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黃奕修部長說明,黃斑部病變可依據其致病原因分為許多種,常見的類型包含: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前者的發病機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後者則是好發於糖尿病患者。
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患者因脈絡膜中的血管異常增生且結構不緊密,所以水分、血液容易從細胞間的縫隙漏出,造成水腫、出血。隨著病程發展,我們的視野將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也提醒民眾,千萬別以為視線變差一點點沒關係,若視野受到限制,不僅駕駛交通工具時容易有危險,可能連走樓梯都會踩空,閱讀、工作等也都會受到衝擊,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與安全。
64歲的病友劉先生,4年前發現右眼視野扭曲,不僅拜拜插香插不準,連倒茶都會倒到杯子外面。因為知道疾病容易導致失明,因此積極接受治療,定時回診追蹤,至今非常穩定,也對生活沒有造成其他影響。
黃奕修部長指出,儘管黃斑部病變的健康衝擊劇烈,但患者卻很容易放棄治療,為了揭開關鍵原因,特別與羅氏大藥廠共同進行收案研究。此研究中,收案患者年齡坐落在56至88歲,以接受眼內注射治療的患者為主,諮詢15位長期且穩定治療的患者,以及14位中斷治療超過四個月的患者,藉由比較兩族群,對於黃斑部病變的治療認知與態度,從中統整出「2大常見迷思」與「3大改變契機」。
迷思1—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 專家憂:不治療的患者視力有受損風險
研究指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黃奕修部長說,事實上,中斷治療可能導致療程功虧一簣,有一定的視力受損風險。
迷思2—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 專家: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患者等不到成果就放棄
消極治療的患者57%不確定其治療成效好壞與否。黃奕修部長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結果呼應了眾多醫師的臨床經驗,治療成效是否讓患者有感,是影響其後續治療穩定度的關鍵點。然而,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有高機率幫助患者避免視力受損,部分患者也可提升視力。但治療成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效,在對治療有高度期待之下,患者容易主觀判定治療無效而放棄治療。
關鍵1:患者抗病之路孤立無援 伴侶、家人以愛相伴、鼓勵回診治療
黃奕修部長指出,觀察研究中的兩類患者,可發現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五位約有一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
關鍵2:年長者慢性病齊發 交通與候診就要花掉7小時
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只是黃斑部病變,許多患者也陸續確診慢性病,黃奕修部長依研究分析,高達62%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病。然而,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不僅在交通往返上需要花費1.8個小時,候診的平均時間更是耗時4.7小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的時間,幾乎等於上班族工作一日的時間。不難想像為何研究也指出,有36%消極治療的患者認為回診很麻煩與不方便,也因此,降低回診治療次數,也是減輕治療障礙的一大重點。
關鍵3:9成患者期待治療新選擇 醫師: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可依治療反應減少注射次數
研究也顯示,高達90%患者期盼能夠了解最新的治療選擇。黃奕修部長鼓勵,除了眼內注射藥物,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有機會可幫助減少不正常血管增生並讓血管更穩定。透過藥物新選擇,患者可依據醫囑及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4個月一次,減少眼內注射次數,還有機會改善病況。
黃奕修部長說,及時治療黃斑部病變很重要,當「視」界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時,就要尋求眼科醫師的協助。也提醒家中有長輩的國人,在世界視覺日前夕,與長輩一起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用30秒快速檢測自己是否有黃斑部病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