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冠,當腫瘤轉移至腦部時,活存期僅剩數月,晚期肺癌治療一直都是臨床上一大挑戰。患者應如何治療才能降低腦轉移風險並延長存活期?屏東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洪緯欣醫師表示,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患者除了手術還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使用,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用的武器越來越多,不僅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還能降低轉移風險。
肺癌惡化轉移至腦 恐有中風或失禁症狀
肺癌有惡化快、易轉移、易復發、預後差等特點。若出現頭痛、頭暈、半邊不能動等類似中風的症狀,代表可能已有腦轉移,甚至侵犯到腦膜會出現健忘、失智、下肢無力走路黏在地上、大小便失禁等狀況。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時,轉移至腦部的發生率高達30-40%。根據台灣癌症資料庫2010-2016年資料顯示,第四期肺癌患者佔了58%,存活率最久僅約二年,若有EGFR基因突變合併腦轉移,存活期恐僅剩6-12個月。
肺癌治療方式多元,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藥物等。洪緯欣醫師說明,若腫瘤大顆但患者年紀尚輕的話,可優先動手術切除腫瘤;傳統全腦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可照射多顆腫瘤,但一年後容易出現健忘等腦部損傷與後遺症;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加馬刀)可精準照射於腫瘤上,健保有給付腫瘤小於3.5公分且3顆以下之患者使用;近年新興的質子治療更可精準放射治癌,雖然費用昂貴,但長期副作用少。
新一代標靶穿透力強 可降低腦轉移風險
以藥物治療EGFR基因突變腦轉移患者時,化療受限血腦屏障而療效不佳,因此標靶藥物成為腦轉移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洪緯欣醫師表示,新舊標靶藥物有和化療不同的治療機轉,有EGFR基因突變患者,第一線就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最佳,腦部無惡化存活期與整體存活率都有明顯改善。使用傳統標靶藥物的無病存活期約為一年,接著會產生抗藥性,副作用如長痘化膿、腹瀉、甲溝炎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延長腦部無惡化存活期,並降低腦轉移風險,須注意皮膚、腸胃等副作用。臨床上,醫師會根據專業判斷,考量藥物的療效、副作用、腦部穿透性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決定合適的用藥選擇。
雖然目前健保給付第三代標靶藥物有限制,不過醫師鼓勵病友不要灰心,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EGFR基因突變肺癌患者存活期從不到一年增加至三年多,甚至有病友可長達十年,相信無論標靶或免疫治療等藥物,健保會逐漸擴大給付,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突變基因,可用的武器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