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旬嬤膝蓋痛到走路無法超過10分鐘 「1治療法」助行

退化性膝關節炎好發族群則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

退化性膝關節炎好發族群則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

90歲的陳阿嬤因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十分鐘的路,在朋友的介紹下,由家屬陪同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經骨科洪碩穗主任會診後發現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有O型腿的現象,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

先以玻尿酸治療 後採置換手術 

考量陳阿嬤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洪碩穗主任決定先予以玻尿酸舒緩疼痛,並教導膝關節復健的運動,期待能經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現已無需用助行器輔助,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

術前評估很重要 太年經不建議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則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

洪碩穗主任表示,由於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15年就可能因種種原因而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進行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其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人太年輕就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因此對於高齡的病人,在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

術後須勤保養 搭配固定復健

為避免年老時關節的退化,洪碩穗主任建議,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另外,骨質疏鬆也是年長者需要留意的症狀,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