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已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位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包括抽菸、二手菸、曾肺結核感染以及家族史…等都可能埋下致病的危險因子。尤其肺癌初期無症狀,等到出現咳嗽、咳血、呼吸喘等症狀就醫時,都已進入晚期;台北馬偕醫院外科部黃文傑副部長指出,包括空氣污染、抽菸、家族史都可能造就肺癌的發生,一旦進入第三、四期,較難接受手術治療,治療難度大幅增加。
肺癌高危險族群別輕忽 應每2年1次實施肺病篩檢
臨床上,十位肺癌患者中,不到三位可接受開刀治療,因此絕不可輕忽這無聲殺手「肺癌」,而背後關鍵就在於定期健康檢查;黃文傑副部長表示,相較早期X光檢查容易有偽陰性,目前已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能更有效檢測早期肺癌,因此包括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罹肺癌者;以及一年吸菸30包以上的50至74歲吸菸史,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等,都應接受政府每2年1次免費LDCT篩檢,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
早期肺癌手術切除病灶 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
早期肺癌通常能透過手術切除病灶,且有機會達到根除效果。以第一期肺癌而言,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但隨著期別越高,復發率相對也增加,第三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將降至三成。因此後續化療、標靶藥物等輔助治療也成為整體治療成效的關鍵。黃文傑副部長提及,目前證據顯示某些基因突變可能會增加肺癌復發及轉移風險,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基因檢測項目越來越多,若能提早找出患者是否存有基因突變,例如EGFR,將能更精準治療肺癌。
基因檢測找出突變關鍵 術後精準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換句話說,不同患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突變基因,適合的治療藥物也會不同,根據基因突變的狀況,就能給予患者個人化的專屬治療方式,透過精準治療,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黃文傑副部長解釋,傳統化療雖能延長存活率,但療程對於許多患者而言是另一種痛苦,引發的副作用讓許多患者難以承受,因此藉由基因檢測的方式,能給予醫師治療方向,評估病患適合先採以哪種治療,決定後續治療方向。早期肺癌手術後,一旦確認有無基因突變,就可考慮使用相對應的藥物作為輔助治療,降低術後復發風險;根據最新的研究,使用標靶藥物可大幅降低EGFR基因突變之病患術後的復發或死亡風險,藥物雖會造成皮膚、腸胃方面的副作用,但只要配合醫師的指示治療,病患不僅可維持工作、生活良好品質,家人的照顧也相對簡單,是有效提高存活期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