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體罰」,台灣正進行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兒福聯盟也公布最新調查,逾六成家長曾經體罰管教小孩,然而也對兒童造成身心傷害,包括負面情緒、親子關係低下、創傷侵擾症,甚至未來恐產生攻擊行為。兒盟呼籲家長修正行為、對談、擁抱,並使用有效的正向教養策略,才能修復親子關係。
六成以上的家長仍用體罰管教孩子
根據兒福聯盟「2022年台灣民眾對體罰管教之經驗和態度」調查,有63%家長曾經體罰管教孩子,包括言語暴力、暴力威脅、大聲斥責、貶損管教等。30.6%以上的家長同意體罰是養育過程中必要的手段, 24.8%認為不靠體罰管教的話,「孩子就會被寵壞」。
兒盟處長黃韻璇說明,去年一整年10,809位施虐者就有3189名施虐的原因是「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占了29.5%。為了避免更多兒虐致死案,倡議「橘絲帶-愛孩子零暴力行動」,呼籲給孩子一個零暴力的成長環境。
體罰留下心中傷痕更影響親子關係
體罰真的有效而且必要嗎?根據美國兒科學會「有效管教」的定義,要符合兒童年齡和發展、能幫助兒童自律,且要能夠避免兒童受傷、提升兒童的認知、社會情緒、執行功能等能力,或增強家長教導的行為模式,指出「體罰是不利兒童發展的風險因子」。
另有研究顯示,當家長採用暴力方式讓孩子聽從,孩子內心會產生許多憤怒、不服氣、不認同、想反抗的負向反應。且家長體罰對孩子有諸多負面影響,包括自尊的貶損、創傷侵擾症狀分數較高;較差的親子關係和人際關係;主觀快樂感較低、對暴力認同較高、更多攻擊行為。
九成家長在體罰後感到後悔或歉疚
體罰和言語暴力帶給孩子難以估計且長遠的負面後果,90.9%家長表示曾對體罰或嚴厲斥責孩子感到後悔和虧欠,這些家長幾乎全部(98.6%)都曾採取實際行動進行和解,例如主動開啟親子對談、擁抱、道歉、煮好吃的東西等,嘗試和孩子打破僵局、修復關係。
兒盟呼籲家長採用各種方式和修復親子關係,並停止用體罰的方式管教孩子,練習使用有效的正向教養策略,遇到教養難題時也可以尋求專業資源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