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生病了?1分鐘速測思覺失調症前趨症狀

思覺失調症起源於「大腦生病了」,為了讓大眾更瞭解思覺失調症,台灣精神醫學會舉辦照護心起點記者會,分享思覺失調症的15大前趨期症狀,鼓勵民眾透過簡單評估,及早發現大腦生病警訊,進而勇敢就醫,把握發病最初的5年黃金治療期,參考國際與本土治療指引,優先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持續穩定大腦功能。

思覺失調症起源於「大腦生病了」,為了讓大眾更瞭解思覺失調症,台灣精神醫學會舉辦照護心起點記者會,分享思覺失調症的15大前趨期症狀,鼓勵民眾透過簡單評估,及早發現大腦生病警訊,進而勇敢就醫,把握發病最初的5年黃金治療期,參考國際與本土治療指引,優先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持續穩定大腦功能。

COVID-19疫情侵擾,遠距工作和上課、居家隔離,讓許多人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相對衍生出更多的家庭衝突,甚至加重原本精神疾病的病情。或許,也可能像電影《瀑布》中、賈靜雯飾演的女主角羅品文一樣,居家隔離期間與女兒的一次次爭執、情感撕裂,追根究底才發現是思覺失調症!

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學會籲: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關鍵!

思覺失調症起源於「大腦生病了」,為了讓大眾更瞭解思覺失調症,台灣精神醫學會舉辦照護心起點記者會,分享思覺失調症的15大前趨期症狀,鼓勵民眾透過簡單評估,及早發現大腦生病警訊,進而勇敢就醫,把握發病最初的5年黃金治療期,參考國際與本土治療指引,優先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持續穩定大腦功能,搭配心理、社會與精神復健治療,也有機會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回歸正常社會生活。

6成病友用藥不規律 早年死亡風險增3倍

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在台灣,思覺失調症病友約有14萬人,盛行率約0.6%,如果未能及早且持續的治療,反覆的急性發作,將使大腦功能持續惡化,不僅失序的行為易造成家庭與親友關係緊繃和衝突,病友早年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2-3倍。

然而,臨床發現病友與家屬常對思覺失調症缺乏病識感,甚至誤認為中邪而耽誤正確的治療。即使接受治療,健保署資料顯示仍有高達6成病友服藥不規律,且隨著中斷用藥的時間越長,病友復發與再住院的比例也越高。

把握5年黃金治療期!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新趨勢

台灣精神醫學會陳亮妤秘書長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每一次發病都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病友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5年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目前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如果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不但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也能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

強化心理健康與精神醫療服務!政府與醫師協力開創新「思」路

特別的是,近年政府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照護政策也日臻完善,其中,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專責強化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建構三級預防策略、設立疑似個案篩檢表初篩且轉介制度,充實社區關懷訪視與個案管理人力、廣佈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置司法精神醫院與司法精神病房,進行《精神衛生法》修法等。

中央健康保險署則接軌國際治療趨勢,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病友的優先治療選項之一,另外也針對思覺失調症病友,增列預算6000萬元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都有助於思覺失調症病友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同時舒緩照顧者與醫院的照護壓力,締造病友/家屬、醫療院所和政府三贏的局面。

陳亮妤秘書長分享臨床個案,一名大學生原本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突然出現社交退縮、不愛清潔洗頭、缺乏動力等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媽媽擔心可能是未規律吃藥導致病況加劇,私下拜託醫師想辦法,一開始病友認為打針是對於未按時吃藥的懲罰,拒絕更換。所幸,經過醫病溝通,病友欣然接受長效針劑治療,逐漸穩定控制病況,像電影《瀑布》中的女主角一樣回歸正常的生活,父母也不用再天天盯著吃藥,親子衝突減少,關係更緊密。由此可知,對於思覺失調症治療來說,照顧者病識感與長效針劑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腦生病了?15個思覺失調症前趨症狀,1分鐘快速測!

至於如何及早發現大腦生病的警訊呢?蔡長哲理事長表示,台灣精神醫學會最新公布的《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分享了「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民眾可以透過以下15個問題幫自己或親友做評估,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