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把握5年黃金治療期 也有機會能回歸正常生活

張志誠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疾病,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常出現邏輯思考異常、妄想、幻覺等症狀,現今可透過藥物及復健治療,幫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張志誠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疾病,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常出現邏輯思考異常、妄想、幻覺等症狀,現今可透過藥物及復健治療,幫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一名年僅20多歲,大學剛畢業的男性,因情傷開始有憂鬱的情形,然而一段時間後,卻出現幻聽,甚至無法正常工作,家人帶至精神科就醫,這才發現罹患了「思覺失調症」,所幸經長效針劑治療後,病況穩定許多,不再有症狀,現在已恢復正常上班和社交活動,甚至可以獨自在外生活,家人也相當放心。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表示,思覺失調症沒有大眾想的可怕,「只要把握5年黃金治療期,患者也有機會能恢復正常生活。」

思覺失調症患者常沒有病識感 難有警覺性

張志誠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疾病,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常出現邏輯思考異常、妄想、幻覺等症狀,現今可透過藥物及復健治療,幫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在台灣,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千分之三,但疾病成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的證據指出,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出了問題,可能與基因、心理因素或環境影響有關。通常好發年紀為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患者由於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病識感並不高。張志誠醫師指出,「對患者而言,幻聽的現象就如同一般人在對話時所聽到的真實聲音,是再真實不過的感受,因此他們不知道自己生病是很常見的。」

不應歧視、恐懼生病的人 妥善治療後與一般人無異

然而目前社會的氛圍對思覺失調症仍有污名化的標籤,患者常遭歧視、不平等待遇,「原本藉由精神科治療就能改善病情,卻因社會氛圍,使患者害怕面對,反而延誤就醫,這對本人和社會都是傷害。」張志誠醫師坦言,從過去研究文獻看來,思覺失調症患者成為暴力受害者,遠比暴力加害者要來的多。

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攻擊風險,與酒精、毒品使用、以及未接受精神科治療等因素最有關連。也就是說,接受精神醫療可以有效降低受症狀影響的暴力行為,大眾應鼓勵他們及早就醫、接受治療,「仇視病人並沒有辦法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治療。」張志誠強調,思覺失調症病友仍處於社會弱勢,僅少數人可以幫自己發聲,若有妥善與穩定的治療,其實他們就與一般人毫無差別。

無法天天按時服藥 可選擇注射長效針劑

思覺失調症病友要踏上穩定治療之路,也得靠照護者與大眾支持。張志誠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需要長期治療,也許一開始患者可以每天認真服藥,但久而久之,與你我等人相同,變得容易漏服藥物,服藥便愈來愈不規則。」另外,因受精神疾病汙名化影響,患者在社區生活、職場或校園上班上課時,有可能擔心被周遭朋友、同事、同學等發現,又難以解釋自己的疾病,便可能放棄吃藥。患者也可能因認知功能影響,忘記吃藥,或是認為自己沒有生病,或擔心副作用而拒絕服藥。

「回歸社會、不再復發」是疾病治療的共同目標。張志誠醫師強調,思覺失調症每次發作,等於是不斷傷害大腦,發作愈多次,受損愈嚴重,愈不易恢復,可能會走向「慢性化」的病程,甚至影響後續數十年人生的生活。根據研究,患者在首次精神科住院後,五年內復發比率高達八成,其中復發最重要的預測因子便是中斷服藥。是以,患者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五年黃金治療期,早期介入,早期治療,以減少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傷害。

如果口服藥物治療有困難,張志誠醫師表示,可以考慮長效針劑的治療,有助提高服藥順從性,可減少口服藥量,甚至有患者可以不用每天吃藥。即使停止治療,相對於口服藥物,可延後疾病再度復發時間。而且,病友只要固定回診打長效針劑,可減少生活中被發現服藥的困擾,也能得到和相同成份口服藥物一樣的效果。

奇美醫院成立思覺失調家屬支持團體 盼社會撕去負面標籤

思覺失調症至今仍不被社會完全接納,其汙名也影響著家屬。張志誠醫師表示,過去臨床經驗裡,曾有家屬在面對患者發病時,感到手足無措,甚至因此選擇結束生命。為避免憾事再度發生,奇美醫學中心於2017年起,成立思覺失調家屬支持團體,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專科護理師等一起帶領家屬認識這個疾病,了解如何與生病的家屬相處。今年(2022)更成立思覺失調家屬讀書會團體和紓壓團體,協助家屬更有系統地了解思覺失調症、學習自我照顧與紓壓。張志誠指出,「網路上仍充斥著許多不正確的資訊,讓家屬無所適從。希望透過專業人員的帶領、其他家屬的照顧歷程分享,傳達給家屬正確的疾病認知、醫療資訊、以及與生病家人的互動技巧,讓家屬能互相扶持、互相打氣,並紓解照護壓力,以幫助家屬與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