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習慣不再病從口入!為孩子顧好口腔、腸道健康,強化免疫防線
營養師黃千芮指出,口腔是消化道的大門,跟腸道一樣,口腔內也有許多的口腔菌,目前發現生存在口腔、喉嚨的口腔菌多達900多種,當口腔的菌相不佳,小朋友就可能出現鵝口瘡等口腔發炎的情況,或是因為蛀牙菌大量孳生而蛀牙,都可能讓口腔成為健康破口,使得病菌有機會從口腔入侵體內;另一方面,口腔菌也可能經由吞嚥唾液進入腸道,對腸道菌相造成影響。
兒童青少年牙科專科廖桂君醫師則提醒,口腔在構造上和呼吸道十分接近,因此當口腔的菌相不健康,也一定會影響到呼吸道的健康,舉例來說,口腔中的牙菌班,就是細菌和食物的結合物,也是口腔中壞菌的大本營之一,當口腔未做好清潔而有許多牙菌班,這些牙菌班就可能成為呼吸道感染的來源。
廖桂君醫師表示,口腔菌相的生態和腸道有些類似,當好菌居於優勢,造成蛀牙、牙周病等的壞菌居於劣勢,口腔菌相就可維持在比較健康的狀態。口腔不健康的狀況有多普遍?國健署調查顯示,台灣的2-3歲小朋友約有31%有蛀牙,6歲小朋友的蛀牙率更升高到79%!
1. 控制甜食的量
廖桂君醫師建議,家長要控制小朋友每天攝取醣類食物的量,包含飯、麵、甜食、含糖飲料等,因為當小朋友經常吃這類食物,就等於提供壞菌最喜歡的環境,變相擠壓到好菌的生存。
2. 每天進食不超過5次
廖桂君提醒,為了避免口腔中一直處於有食物的狀態,小朋友每次吃飯時間也不宜太長,也不要讓小朋友養成將糖果餅乾含在嘴巴的習慣。
3. 飲食避免雜菌污染
家長也要留意家中冰箱是否常有過期食品,或是生熟食混放、沒有密封,就算加熱煮沸也難以完全消毒殺菌。
4. 適度補充益生菌
但黃千芮營養師強調,「益生菌從嘴巴吃進去,也有助於讓口腔菌相趨於好的菌相,益生菌可以從頭到尾接觸到整個消化道,如果沒有好菌來維持這條管路,免疫力就會大打折扣」。
5. 養成口腔保健好習慣
廖桂君醫師建議,家長以身作則帶著小朋友刷牙、使用牙線,此外可以搭配漱口水,長期規律使用含氟牙膏,或是定期到牙科診所塗氟,都可以讓小朋友口腔中容易造成蛀牙等問題的壞菌受到抑制,口腔的好菌會慢慢愈來愈多。
孩子就這樣吃!強化免疫力、疫苗保護力,加速恢復不留後遺症
現代人的免疫力差,其實和平日的飲食也大有關係,小朋友染疫要避免「長新冠」後遺症,營養補充非常重要。黃千芮營養師指出,一兩歲小朋友可用嬰兒奶粉調整成容易飲用的比例,若喉嚨痛難以吞嚥,家長應搭配食物質地調整,如:全流質及半流質飲食,以確保身體能得到均衡足夠的營養補充,幫助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加速恢復,避免「長新冠」後遺症。
黃千芮提到,如果小朋友經常外食、挑食、壓力大,不僅不利於小朋友的生長發育,還要當心影響免疫力,也可能成為染疫後容易出現「長新冠」的高風險族群,建議家長平時可以針對小朋友容易缺乏的3種營養素加以補充,提升小朋友的免疫力和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為小朋友的體質打好底子。
1.益生菌&寡糖
想要讓腸道菌相維持在健康狀態,讓好菌佔優勢,補充益生菌是常見手段。黃千芮提醒家長,益生菌除了要每天補充,還要提供益生菌需要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所含的膳食纖維,然而,膳食纖維也是經常外食的孩子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雖然天然來源的膳食纖維會是最優質的選擇,也可以選擇額外補充寡糖,含有各種不同類型聚合物的綜合寡糖更佳,寡糖也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幫助益生菌在腸道定居下來。
2.維生素C
補充維生素C可以幫助抗氧化、抗發炎,幫助保護免疫細胞的健康,還能提升抗體、白血球等免疫細胞的活性。此外,體內還有許多作用都需要維生素C的輔助,例如合成膠原蛋白等。
黃千芮建議,小朋友多吃蔬菜、水果,就可以攝取到天然來源的維生素C等豐富營養,如有需要也可以補充維生素C,選擇單純的維生素C會更好。
3.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和免疫細胞的生成有關,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和焦慮,還能釋放身體壓力、加強身體防護效果,可說是疫情之下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
維生素B群存在於全穀雜糧、深綠色蔬菜等食物當中,「只要把平時吃的白麵條、白米,換成全穀雜糧,像燕麥、小米、藜麥、糙米、十穀米,成人一天只要吃3-4個標準碗,就可以滿足一日基本所需的維生素B群,黃千芮認為,小朋友可以從全穀雜糧攝取就好,不需要從小補充高劑量B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