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小學生性知識不及格! 調查:家長避談、網路成主要來源

教育與環境對兒少價值觀的形塑具有關鍵影響,其實只要大人願意正面、開放地跟孩子討論,孩子真的就能慢慢學會尊重不一樣的人,也更能理解多元,這樣整個社會才有可能變得更友善。

教育與環境對兒少價值觀的形塑具有關鍵影響,其實只要大人願意正面、開放地跟孩子討論,孩子真的就能慢慢學會尊重不一樣的人,也更能理解多元,這樣整個社會才有可能變得更友善。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與兒福聯盟針對全台五、六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調查,發布《2025台灣兒童「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受測學童平均僅得53分,近六成不及格。

逾六成誤認10歲前會有「初經」 學童性知識平均僅53分

本次調查超過半數的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程內容(53.4%),家長又普遍避談性議題,所以近半數學童只能靠上網搜尋自學性知識;非正式的學習管道也導致月經汙名與性別偏見普遍,除此之外,每4個學童就有1個曾談過戀愛,但近四成從沒想過戀愛的身體界線,可見孩子們對親密關係中的界線尚無明確思考。

其中針對五至六年級學童設計11題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性知識題目,結果顯示學童平均僅答對5.9題,換算為百分制為53.1分,實際上有高達58.9%的學童不及格(答對未達7題,63.6分),顯示整體性知識水準普遍偏低,僅有2%的學童能全數答對。其中答錯率最高的題目為「夢遺通常會定期發生」,高達74.8%的學生誤答,其次為「大部分的女性會在10歲以前出現初經」(62.4%)及「懷孕的時候不會有月經」(54%)。

「自行上網」搜尋性知識近五成 家長迴避或刻版印象影響深

調查發現,學童自覺最主要的性知識來源為老師或教科書(82.5%)、家長(55.5%)、自行上網搜尋(49.8%)、YouTuber或網紅(31.2%)及社群軟體(26.5%)等新興媒體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近半學童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性知識,反映兒童在校內獲得的資訊無法滿足需求,卻也暴露在錯誤、片面、甚至帶有性別偏見的資訊風險中,若缺乏正確引導,將可能對性與性別產生誤解或迷思。

除了學校教育外,孩子對性與性別的理解也深受身邊大人影響。調查發現,大人的觀念與溝通方式分為三種類型,其中,第一類為「避而不談型」的大人,有62.8%的學童表示,家中大人從未主動討論「未來對象的性別沒關係」等多元性議題。另一種為「刻板印象型」,調查指出,43.5%的孩子聽過「談戀愛或性這些事,等長大再說」,45.8%則聽過「青春期會對異性感興趣」,呈現出「戀愛只能發生在異性與特定年齡階段」的觀念。

四分之一曾談過戀愛! 小學生四成不知肢體界線在哪?

調查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戀愛已有明確興趣與經驗。共有24.2%表示「現在想談戀愛」,23.1%則曾有過戀愛經驗,等於每四位學童中就有一位正在或曾經交往。調查探討戀愛中的肢體界線,發現孩子對於「交往可接受的身體接觸」仍未建立清晰認知。35%表示可以接受擁抱,11.6%可接受接吻,3.5%表示能接受性行為。這一比例相較2022年調查時的1.8%已有上升,顯示學童對親密關係的態度改變值得關注。此外,13.7%完全無法接受任何身體接觸,有高達38.7%的孩子表示「沒想過」,這代表近四成的學童對親密關係中的界線尚無明確思考。

呼籲政府強化課綱、學校推動友善環境 家長勇敢對話、讓性教育回應生活

兒盟研究暨發展組織處處長黃韻璇指出,調查也顯示教育與環境對兒少價值觀的形塑具有關鍵影響,其實只要大人願意正面、開放地跟孩子討論,孩子真的就能慢慢學會尊重不一樣的人,也更能理解多元,這樣整個社會才有可能變得更友善。

性平協副理事長王柏元及理事江映帆、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長陳儀、兒盟研究暨發展組織處處長黃韻璇,同時呼籲政府強化課綱、學校推動友善環境、家長勇敢對話,讓性教育回應生活、知識化成孩子的保護力。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