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孤獨路1】生命短暫的罕病兒 就該被忽略?

1999年6月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為台灣罕見疾病領域開啟新的篇章。圖片提供: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1999年6月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為台灣罕見疾病領域開啟新的篇章。圖片提供: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我們的步伐太過時,我們的軀體太脆弱,我們的生命太短暫。」此言來自著名法國華裔藝術家常玉,足以確切形容罕見疾病患者的境遇。罕病患者天生與眾不同,他們的人生路卻顯得孤獨。一般而言,由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委員會所認定的罕病,盛行率只有萬分之一以下,如此少見的疾病,無論診斷、治療皆困難重重。病友幾乎每一刻面臨生死交關,家屬則為了籌措醫藥費,可謂傾家蕩產,為奢侈的每一呼吸而拚搏。

罹患罕病 不是為了博取同情

較為人所知的罕病疾病包括:成骨不全症(玻璃娃娃)、黏多醣症(黏寶寶)、重型海洋性貧血、脊髓性小腦萎縮症(企鵝家族)等,而目前台灣認定的罕見疾病種類多達235種,已通報的個案約為18700例,然而有些罕病在全世界僅有數個病例,極為少見。

即便父母健康正常,仍有百分之2-3的機率會生下罕病寶寶。「從受孕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此生的宿命。」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醫師說,「罕病是先天性疾病,幾乎來自遺傳,罹病的孩子和家人是非常無辜的,他們得病並不是要激勵人心,也不是要博取同情,絕對不是,只是大自然界生命傳承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的事。」

對於罕病的心態認知,別因此有了分別心,林炫沛醫師坦言,「罕病好比健康檢查報告出現紅字,發現某些數值不正常。大家都害怕膽固醇過高,但膽固醇也是身體重要的組成,一旦過低也是潛在的重大危機,一切都是過猶不及。在大自然生命傳承的法則下,人類只不過是高級智慧動物,同樣離不開命定法則,只是因為人類智商較高,可以思考,才想破解基因遺傳的奧秘。」

病友苦不堪言、醫界力有未逮 以身作則踏上立法之路

在1995年以前,台灣罕病患者如乘一葉生命的小舟,在漫漫長夜裡,行駛於蒼茫天地,不知何去何從,當時國內對罕病一無所知,在媒體、學術界中找不到有關「罕見疾病」的詞彙與文章。然而在1980年代,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澳洲或歐盟,已陸續有罕見疾病的概念,漸漸發展出「孤兒藥法案」(Orphan Drug Act),罕見疾病的治療藥物才開始加速進展。

在台灣罕病容易被忽略,並非醫療體系的錯,而是族群太過稀少。醫療系統於承擔罕病患者的照護、診斷、處置、追蹤治療等,專業人力的投入,甚至是醫療資源的運用,耗費相當大的心力,醫療單位盡己所能,照顧全台絕大多數的國民健康能量發揮之餘,簡直是力有未逮。林炫沛醫師表示,在每一個生命都很寶貴的前提下,每一個人都不能被忽略或遺忘,我們到底該如何幫助他們?

林炫沛醫師從醫數十年來,臨床上碰過許多案例,常看見家庭悲劇、對於嚴重疾病的無力以對,病友間卻只能單打獨鬥,聲音相當微小。直到因緣際會遇見現任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創辦人陳莉茵女士,才開啟推動台灣《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林炫沛醫師坦言,「憑著善心與熱情,不一定能長久,但是制度可以,擁有良好的制度,依法行政、編列預算,才能讓罕病權益受到保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