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邊境防疫措施一向相當嚴格,本國籍人士需持搭機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而符合特殊條件之外籍人士,需持搭機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且成功入境後皆需檢疫14天。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從台灣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的境外移入個案統計數據看來,新冠肺炎Delta變種病毒株平均潛伏期約落在3.93天、3.49天區間,而Omicron平均潛伏期則為2.03天。這樣的研究發現,是否能成為台灣現行入境檢疫方案進行調整的契機?想必對於有需求的本國籍及外籍人士都是相當關注的議題。
現行14天檢疫期 專家:需縮短才能跟上國際趨勢
以春節檢疫專案為例,旅外國人依其所具備之條件可有A、B、C三種不同檢疫方案的選擇,但無論是14+0+7、10+4+7或7+7+7,都是檢疫14天再執行7天自主管理,只是執行檢疫之場所有些微異同。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
然而,陳秀熙教授認為,以Omicron潛伏期短的特性看來,假定高/中/低風險地區每月各入境15000人的情況下,將檢疫期縮短至十天,不論是5天隔離檢疫加上5天自主管理;或是7天隔離檢疫加上3天自主管理,看起來僅漏掉2個無症狀個案,並不太會引起社區傳播的隱憂。而若縮短檢疫期,不僅可以減少於檢疫所中交叉感染的風險,也期望能在全球逐漸發展成與病毒共存的趨勢下,跟上國際步調,提供未來入境檢疫政策參考的方向。
▲圖片來源/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直播畫面
提升疫苗涵蓋率加上人民防疫觀念 才能與病毒共存
陳秀熙教授表示,希望縮短檢疫期是考量Omicron變種病毒株的特性,根據統計數據看來,確診者產生輕微呼吸道症狀,其中有87%可康復,僅有13%需住院進行治療,與武漢演化株相比,康復比例約相差三倍。未來隨著COVID-19疫苗的普及與改良、新藥物開發,再加上人民防疫觀念的養成,都能協助奠定打下「與病毒共存」的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