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主管陷憂鬱低潮?醫揭 dTMS+心理諮商整合治療趨勢

林彥鋒醫師長期致力於研究預測憂鬱症療效的基因體與腦功能檢查,近年更以憂鬱症精準醫療研究獲得國科會「國際年輕傑出學者」與國衛院「年輕學者研究獎」。

林彥鋒醫師長期致力於研究預測憂鬱症療效的基因體與腦功能檢查,近年更以憂鬱症精準醫療研究獲得國科會「國際年輕傑出學者」與國衛院「年輕學者研究獎」。

53歲的蔡先生(化名)在新竹科學園區擔任高階主管,近一年來總覺得力不從心,並常感到工作和家庭兩頭燒,各方面的能力都明顯下降,經診斷才發現自己罹患了憂鬱症,在接受深度經顱磁刺激與心理諮商後,狀況逐漸穩定,日常生活與工作節奏也慢慢找回原本的步調。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教授(親禾身心診所醫師)林彥鋒表示,個案罹患憂鬱症後,就積極接受治療,但嘗試過多種藥物都效果有限,甚至產生各種副作用,經深層經顱磁刺激(Deep TMS,簡稱dTMS)治療及配合心理諮商後,不僅症狀獲得緩解,也恢復思考和決策能力,讓生活回到常軌。

精神疾病門診五年增逾兩成 專家:憂鬱症需個別化治療及定期追蹤

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每千人精神疾病(精神、行為和神經發展疾患)門診件數持續逐年增加,2023年已增加至656件,對比2018年的527件,相當於全臺門診件數在5年內成長約24.5%,看診總數增加近297萬件。林彥鋒醫師表示,憂鬱症的異質性高,是一種綜合生理、心理等各種複雜因素而產生的疾病,生理治療可以採用藥物或是非侵入性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也會搭配心理諮商同步治療,心理量表檢測可以提供客觀的症狀與功能評估。上述個案為例,其因為藥物副作用多,後期選擇使用擁有刺激探頭的重複式經顱磁刺激系統來做為主要治療,並以加速型治療方案作為輔助,希望能更快觀察到改善的方向。有研究指出,治療初期若能觀察到細微改善,可能與後續療效相關,而這些細微改善通常無法反映在患者的主觀描述中,因此透過多向度的客觀量表追蹤改善程度,並根據量表結果來進行治療方式的調整,以達治療效果。

科學與臨床並進 醫剖析憂鬱症治療趨勢

林彥鋒醫師長期致力於研究預測憂鬱症療效的基因體與腦功能檢查,近年更以憂鬱症精準醫療研究獲得國科會「國際年輕傑出學者」與國衛院「年輕學者研究獎」;身為此領域的專家,林彥鋒醫師會以腦波檢測做為治療方案選擇和療效評估的參考,然而他也表示,這些檢測工具都還在發展當中,反而是量表評估與詳細的問診,從患者的感受與臨床變化出發,是目前用來選擇或調整治療的依據。在治療後的量表變化上,出現明顯改善;後續追蹤也顯示分數持續朝向穩定方向前進。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