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碳助眠」真有用?營養師:秒睡≠睡得好!教你這樣聰明吃真正好眠

碳水吃多讓人昏昏欲睡,因此網傳可用來幫助睡眠,但長期「暈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的風險,也未必能兼顧睡眠品質,建議還是應以均衡飲食為原則。

碳水吃多讓人昏昏欲睡,因此網傳可用來幫助睡眠,但長期「暈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的風險,也未必能兼顧睡眠品質,建議還是應以均衡飲食為原則。

近期在Threads不時可見網友分享「暈碳助眠法」,認為晚餐吃多一點碳水、讓自己犯睏,就能「秒睡」。究竟「暈碳助眠」是否真的有用?林雨薇營養師表示,「暈碳」確實可能加快入睡時間,但不等於睡得深且穩,長期下來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脂肪肝風險,不是對抗失眠的長久之計。她也推薦民眾可留意牛番茄、奇異果、發酵乳品等助眠飲食,並以攝取均衡營養為首要原則。

為何會「暈碳」?3大機制與血糖、大腦血流、色胺酸都有關!

林雨薇營養師指出,「暈碳」實際並非醫學名詞,指的是餐後嗜睡的現象,與以下3大生理反應有關:

  1. 血糖劇烈震盪:麵條、麵包、珍奶等精緻碳水讓血糖快速飆升,胰島素大量分泌又一下將血糖降得過低,就像「雲霄飛車」。高血糖令人昏沉,低血糖時則會感到疲倦不適。
  2. 大腦血流降低: 吃得過飽時,身體會優先加速處理食物消化,大量血液流向腸胃道,導致腦部血流和氧氣降低,使人感到遲鈍、專注力下降。
  3. 更多色胺酸進入大腦:胰島素同時促進身體的合成反應,其中大量支鏈氨基酸(BCAA)進入肌肉用於合成。而色胺酸與BCAA進入大腦的通道相同,BCAA減少等於色胺酸更易進入大腦,再轉變成褪黑激素、幫助睡眠,此作用在正常飲食中也會發生。

從研究看「暈碳助眠」是否可行 睡得好還要看這些!

碳水吃多確實可能容易想睡,2007年《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睡前4小時攝取高GI碳水食物,與低GI食物相比,入睡時間從17分鐘縮短至9分鐘。不過林雨薇營養師強調,要睡得好,睡眠時長、深度和睡眠品質也要一併考量。

另一項2017年的研究指出,高碳水、低脂肪的飲食,雖讓入睡速度加快、時間變長,但與低碳水、高脂肪相比,深層睡眠較短、快速動眼期較長,更容易半夜醒來和做夢,反而影響睡眠品質;且也有文獻指出,攝取碳水與入睡速度之間未必有明確關聯。

長期暈碳恐損健康 留意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風險

林雨薇營養師也表示,暈碳時的昏沉感,和真正放鬆的入眠其實有差異。同時,除了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族群,即使一般人有自行調節血糖的能力,長期血糖震盪也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高血糖讓熱量容易轉為脂肪儲存,尤其常常堆積在肝臟,也提高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率。

想靠吃改善睡眠?別再想暈碳!營養師建議7大助眠飲食

「有網友分享『拉麵+煎餃』是暈碳黃金組合,一看都是精緻澱粉,碳水佔比過高、份量大、油脂又多,並不是建議的吃法。」林雨薇營養師指出,首先應挑選「好碳水」,例如地瓜、玉米等粗碳水,助血糖起伏平穩。若想在晚餐吃高碳水則可調整順序,先吃蛋白質與蔬菜,再吃碳水,以減緩血糖上升速度;食物都要在睡前2小時吃完,讓腸胃有足夠時間消化。

林雨薇營養師也推薦7種助眠飲食,並整理了多篇相關研究成果:

1. 枸杞:
健康成年人連續14天睡前喝120ml枸杞汁,觀察到睡眠品質、白天精神均改善,推測與其富含抗氧化成分相關。

2. 酸櫻桃汁:
健康成人連續一週睡前喝240ml酸櫻桃汁,觀察到尿液中褪黑激素增加,睡眠時間延長,主觀睡眠品質改善。

3. 牛番茄:
停經後的肥胖女性,連續8週睡前2小時吃約250克牛番茄,發現尿液和血液的褪黑激素增加,主觀睡眠品質改善。

4. 核桃:
連續8週晚餐搭配40g核桃,發現入睡更快,且睡眠效率、主觀睡眠品質和日間嗜睡狀況觀察到改善,可能與核桃纖維有助調整腸道菌叢和啟動腸腦軸反應,間接增加褪黑激素和GABA等促進睡眠的因子生成,核桃外皮的成分也進一步與大腦多巴胺分泌相關。

5. 發酵乳品:
優格、優酪乳中的益菌和代謝產物「後生元」,有助調節腸道菌群生態、幫助入睡。連續4週飲用,結果顯示含熱滅活性的益生菌和其他代謝產物,與血液的GABA提升、疲勞及主觀睡眠品質改善有關。

6. 奇異果:
自述睡眠困難者睡前1小時吃2顆、連續4週,觀察入睡更快,半夜醒來的機率減少,總睡眠時長和效率提升。奇異果含有葉酸、鋅、維生素C等,具抗氧化作用,且單糖可能有助於睡眠安穩。

7. 鮭魚:
冬季5個月每週吃3次鮭魚(前4個月每次300 g,最後1個月150g),發現受試者更快入睡、睡眠品質改善、白天精神較佳,雖然此研究所用份量較高,但仍能關注其中Omega-3和維生素D的潛在益處。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