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痛到轉不了頭 檢查卻沒大問題?醫師帶你了解「小面關節症候群」!

除了年齡增長造成關節退化(如長骨刺)外,運動傷害、外傷、過度負重、姿勢不良或長期搬重物等,都有可能加重小面關節的負擔,導致小面關節受損,造成發炎、疼痛不適,這就是「小面關節症候群」。

除了年齡增長造成關節退化(如長骨刺)外,運動傷害、外傷、過度負重、姿勢不良或長期搬重物等,都有可能加重小面關節的負擔,導致小面關節受損,造成發炎、疼痛不適,這就是「小面關節症候群」。

經常感到脖子不舒服,嚴重時連轉頭都有困難,疼痛感還會延伸至肩背?或是下背、腰部長期僵硬不適,稍微伸展就會痛?北醫附醫骨科部吳孟晃主任表示,如果有以上症狀,檢查結果卻顯示沒有大問題,熱敷、電療也未見改善,要小心可能是「小面關節症候群」!

什麼是「小面關節症候群」?成因、症狀一次看

吳孟晃主任說明,「小面關節」位於脊椎後方,負責連接相鄰的脊椎,協助維持脊椎的穩定性和活動範圍。這些關節與椎間盤共同承擔身體的重量,並調節脊椎運動的方向。除了年齡增長造成關節退化(如長骨刺)外,運動傷害、外傷、過度負重、姿勢不良或長期搬重物等,都有可能加重小面關節的負擔,導致小面關節受損,造成發炎、疼痛不適,這就是「小面關節症候群」。

小面關節症候群典型症狀包括局部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由於小面關節位在脊椎後側,後仰或扭轉動作容易加劇疼痛。若發生在頸部,疼痛可能延伸至肩膀、背部或下肢,甚至會有麻木感。此外,患者在早上起床時疼痛感最為明顯,後續起身活動後則可稍微緩解。

小面關節症候群治療方式有這些!搭配復建阻後續復發

吳孟晃主任指出,多數症狀輕微的患者可透過口服藥物,或物理復健治療,如核心肌群、八段錦訓練等緩解症狀。若初步治療效果不彰,則須採取進一步的治療方案,例如透過診斷性神經阻斷,在小面關節神經周圍注射藥物。如果疼痛得到緩解,後續針對患處的治療方式包括:

  • 高頻熱凝治療:利用熱凝直接作用於小面關節神經、降低疼痛。可使用雙極針、冷凝針或內視鏡來提升治療效果。
  • 無創核磁共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利用核磁共振定位小關節,進行聚焦超音波熱凝治療,特點是無須扎針。
  • 增生治療:即「增生療法」,在小關節患處進行注射如自體血小板濃厚液或羊膜等,促進關節和周邊組織的修復與生長,幫助減輕疼痛和炎症。

吳孟晃主任也建議,患者在症狀減輕後,還是要持續進行適當的復健運動,以達到最佳療效,和降低後續復發的機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