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迎向新希望! 醫:先測基因、精準用藥,為抗癌助攻

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許多人就醫時往往已是晚期,成為肺癌奪命的主因。

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許多人就醫時往往已是晚期,成為肺癌奪命的主因。

隨著健保在10月1日開放晚期一線最新標靶治療,該療法已在國際上被認可為建議的治療選擇,也為肺癌患者迎來了新的治療機會。而對於腫瘤多處轉移或病情易惡化的病人,今年食藥署也核准了合併化療的新方案,提供了更多的治療彈性。

台灣肺癌病人半數不抽菸 EGFR基因突變占大宗

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許多人就醫時往往已是晚期,成為肺癌奪命的主因。一直以來肺癌主要都聚焦在抽菸族群,但三總胸腔內科科主任暨三總肺癌團隊召集人蔡鎮良醫師指出,在台灣確診晚期肺癌的病人,超過50%以上都不抽菸,因此在症狀表現與治療選擇上,與其他國家有所差異。而在這些病人中,依研究剖析,主要是因為驅動基因突變所致,其中高達6成為「表皮生長因子(EGFR)突變」。

蔡鎮良醫師補充,帶有EGFR突變的晚期肺癌病人臨床特徵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如咳嗽、喘等,更多的病人症狀呈現則是在肺部以外的器官,像是轉移到骨頭,可能出現背痛;轉移到腦部,則會造成行動不便。

基因檢測找對治療藥物 提升整體預後效果

在台灣,確診晚期肺癌第一件事情除了區分小細胞和非小細胞肺癌外便是透過基因檢測,區分肺癌是否具有驅動基因的突變,這成為影響後續治療策略的重要關鍵。若確認是帶有驅動基因突變者,第一線以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蔡鎮良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便利性高且副作用較小,對病友而言接受度相對提升,利於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而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針對晚期肺癌臨床指引,也將標靶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優先建議;此外,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等方式均在其中。

標靶藥物副作用仍須注意 醫病合力維持抗癌生活品質

針對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目前共有三代標靶藥物可供選擇。第一代標靶藥物因進入腦部的濃度較低,因此常需要合併血管增生劑治療;第二代標靶藥物副作用則常見有冒痘、皮膚變薄、甲溝炎、腹瀉等情況。而近年發展出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減輕了皮膚與腸道副作用的影響程度,但仍需注意少部分病人可能合併肺炎等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問題。鼓勵病人若使用藥物有任何健康或是疾病治療的問題,積極跟醫療人員討論,醫師會根據整體狀況做評估,決定合適的治療選項。

針對上述標靶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蔡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都可以藉由相對應藥物舒緩,例如痘痘問題可擦痘痘藥、腹瀉則可使用止瀉劑、腸胃藥進行處理,對於藥物引起的肺炎或是其他較需注意的副作用,大部分肺癌醫師會幫病人安排合適的檢查項目,以利及早發現病人可能的用藥安全狀況,避免病人受到副作用干擾,影響治療的效果。

EGFR一線治療同步國際 健保擴大給付

蔡鎮良醫師表示,任何抗癌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後,都可能會產生抗藥性問題,因此治療目標除了控制以外,當前重點在於如何讓治療效果延長。台灣也在今年10月跟上國際晚期肺癌一線治療指引的建議,放寬用藥門檻,大幅減輕病人自費負擔,讓更多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癌病人都有機會用藥。

不過,蔡鎮良醫師也提到,抗癌標靶藥物本身就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論使用哪一代的標靶藥物,仍需好好得面對可能的副作用影響,切勿有太多的預期心理,以避免出現錯誤的期待。

多種治療組合 扭轉晚期肺癌命運

晚期肺癌治療持續朝精準邁進,蔡鎮良醫師分享,除了標靶藥物外,ADC療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皆是最新的治療趨勢。而今年8月TFDA也核准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提供腫瘤多處轉移的晚期肺癌病人治療新選擇。

蔡醫師也說道,過往晚期肺癌的存活率不到6個月,到現在治療藥物不斷突破困境,成功度過五年大關的病人已不再是少數,期許未來能發展更尖端的醫療武器,為癌友點亮生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健康專輯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