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翁腹部腫瘤大如棒球手套!高精準「適應性放療」讓他病情獲控制

為推動癌症精準治療,童綜合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和高雄秀傳紀念醫院協手引進最新適應性放療技術,期待提升放療精準度與劑量調控,協助癌友對抗癌症。

為推動癌症精準治療,童綜合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和高雄秀傳紀念醫院協手引進最新適應性放療技術,期待提升放療精準度與劑量調控,協助癌友對抗癌症。

癌症長年佔據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去年更有高達5萬多人死於癌症。目前大約有半數的癌友可透過放射治療,在術前減少腫瘤體積,或在術後強化治療,以降低腫瘤移轉機率。為推動癌症精準治療,童綜合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和高雄秀傳紀念醫院協手引進最新適應性放療技術,期待提升放療精準度與劑量調控,協助癌友對抗癌症。有位70歲男性肝癌患者,腹部腫瘤達20公分,如棒球手套般大,因而無法開刀,原想要放棄治療,接受適應性放療後,腫瘤縮小了2/3,病情也獲控制。

高雄榮民總醫院唐逸文副院長指出,傳統放療精準度受限,又因肺癌、乳癌、口腔癌等癌症的腫瘤位置往往靠近心臟以及頭頸部的敏感器官,放療的能量容易傷害到周圍健康組織,導致副作用加劇;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的精準治療可以大大縮短放療時間,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更有利於癌症治療。

傳統放療「3大困境」 致治療效率不佳

除了血液性癌症與部分可以手術切除的初期癌症腫瘤外,大部分癌症治療都要搭配放射療法,然而傳統放療經常面對諸多困境。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醫師表示,傳統放療成像品質不佳,難以準確區分腫瘤和健康組織,誤差值甚至可能達1cm,導致無法準確投放放射劑量。放射療程須以高頻次、少劑量的方式進行,以降低副作用及避免傷害正常組織,不僅增加病患治療時間,治療效率亦不佳。

另外,傳統放療輻射精準度不足,難以完全聚焦在腫瘤上,輻射容易傷害到正常細胞,進而導致疲勞、皮膚發炎等副作用,甚至影響患部周遭正常器官。再者,傳統放療計畫通常根據初始掃描制定,無法隨著腫瘤縮小、移位或患者體型變化進行即時調整,可能降低治療效果,甚至錯過治療黃金期。

適應性放療精準定位 避免傷害正常組織、減少副作用

高雄榮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裕為醫師表示,最新適應性放療技術採用電腦斷層等級影像技術,有助於精準定位腫瘤位置,讓醫師可以確保輻射劑量準確計算及分布,以此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此外,過去進行傳統放療時,患者需長時間憋氣,以避免身體位移導致照射偏差,對患者來說尤其煎熬。適應性放療採用快速的影像導航技術,患者約憋氣一次即可完成掃描,不但能減少患者移動造成的影像偽影,縮短患者等待時間,提升治療效率,也讓患者感到更為舒適。適應性放療也結合「治療」與「監測」,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腫瘤變化情形,在短時間內重新計算輻射劑量,不僅能精確聚焦於病灶,更能縮減治療次數,降低患者生理和心理的負擔。

放療期間營養攝取要充足 確保體力、加快修復速度

林裕為醫師表示,目前適應性放療最常應用在頭頸癌患者的治療上。醫師提醒,放療期間一定要注意營養攝取,尤其是頭頸癌的患者經常出現嘴破、喉嚨破的狀況,導致進食受到影響。如果無法進食固體食物、僅能吃流質食物,患者也要維持正常食量,這樣才會有足夠的體力,並加快組織修復的速度。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