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在112年十大死因排行中位居第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兼神經內科醫師賴昱樺表示,其中「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機會比常人高出許多,而且疾病嚴重度、致死率也更高,須適當治療、預防風險。
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增5倍 中風死亡率高達50%
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良生活習慣等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其中「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容易引發腦中風的原因之一。
賴昱樺主任表示,在台灣每6名中風患者中,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問題,一旦發生心房顫動,腦中風的機率就會增加5倍,若併發腦中風,1個月內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更可高達50%。
心房顫動如何診斷? 為什麼容易引發中風?
心悸、呼吸短促、頭暈、胸痛、胸悶、吸不到氣等是心房顫動的常見症狀。賴昱樺主任表示,在診斷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心電圖檢查,但是有些心房顫動屬於陣發性,可能需要做7天連續心電圖居家監測,才能偵測到陣發性心房顫動。
不過為什麼心房顫動容易引發中風呢?賴昱樺主任說明,由於左心房無法規則收縮,會導致血液無法完全輸送到左心室,滯留在左心房的血液就容易產生血栓,血栓一旦散落至左心室,就有可能隨著血液流動到身體各處造成血管阻塞,若阻塞到腦部便會導致腦中風。
賴昱樺主任表示,患者若想預測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的機率,可以諮詢專科醫師評估,醫師也會依照每位患者的中風風險分數,來給予不同的治療藥物降低腦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如何預防中風? 「這些」治療可降風險
在治療藥物使用上,賴昱樺主任提到,對於心房顫動患者來說,若使用一般中風患者會使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只能降低中風風險於2成以下,因此會考慮使用抗凝血劑,它能降低近7成中風風險,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抗凝血劑。
賴昱樺主任表示,若心房顫動患者無法忍受抗凝血劑的副作用、使用後仍反覆梗塞、效果不好、服藥順從性差、藥物交互作用過多等,也可以考慮進行左心耳封堵術(LAA occluder)減少血栓的形成,達到預防中風的效果。
除了心房顫動患者需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預防中風外,賴昱樺主任提醒,腦中風患者也要仔細評估有無心房顫動,若合併有心房顫動,其疾病嚴重度與腦中風復發率都較高,需搭配適當的治療,才能有效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