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生命的第五徵象,但與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四個生命徵象不同,疼痛是主觀的,無法用科學化的工具衡量,也因此,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有多痛。既然疼痛是生命徵象之一,即表示它會影響生命的品質與延續,而對於負載重大傷痛的癌症病人,處理與控制疼痛更是改善治療與生活品質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癌症疼痛一波一波:背景疼痛會持續,突發性疼痛短而快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說明,癌症疼痛平均發生率高達七成以上,其源頭來自腫瘤,衍伸而出的疼痛類型有三大類,包括體表、肌肉、骨骼受損造成「體感性疼痛」,病人常主訴如刀刺痛;臟器 (如大腸、胰臟) 引起的「內臟性疼痛」,可能有悶痛、甚至轉移痛,痛感不一定發生在腫瘤本身;最後一類是神經受損、術後病變引發的「神經病變性疼痛」。此外,穿刺、切片檢查和化療、放療也可能會產生疼痛。
李思錦醫師再解釋,癌症疼痛的感覺就像是海波浪,時強、時弱,而在疼痛控制上分為兩階段,第一是「背景疼痛」,長期且持續,第二是「突發性疼痛」,短暫且快速。由於疼痛是主觀的,臨床上為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採用0-10分的「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藉由病人每次的評量,了解病人本身的疼痛程度變化。
口頰溶片10分鐘起效 方便且快速控制突發性疼痛
李思錦醫師指出,背景疼痛的止痛策略是長效、漸進式的給藥,從非鴉片類開始用,再增強至弱嗎啡、強嗎啡,避免突如其來的強嗎啡副作用讓病人頭暈想吐,但是這些藥物無法緩解來得又急又強的突發性疼痛。突發性疼痛約在3-5分鐘達最大疼痛強度,平均持續30-60分鐘,且疼痛強度皆在中至重度,常常病人換個姿勢、打個噴嚏,疼痛可能就會來,因此需要搭配方便好用的速效藥物,即時控制病人的痛感。
臨床上醫師常使用的一種口頰溶片,有健保給付,病人僅需先潤濕口腔、再將口頰溶片貼在口腔黏膜上,壓個5秒鐘。它的作用快,大約七成的疼痛能在10分鐘內緩解,維持時間約2小時,因此也不會因作用時間太長而增加副作用。簡便的操作方式,如果需要家屬協助給藥,也很方便,符合控制突發性疼痛的便利給藥、快速止痛目標。
破除止痛藥迷思 不上癮、不影響病程、可控制副作用
除了以藥物控制癌症疼痛,李思錦醫師也分享家庭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復健、放鬆練習對病人的幫助,但疼痛來臨時,止痛藥的使用對疼痛控制還是相當給力。也許病人會擔心「止痛藥有副作用?」、「我吃太多止痛藥會上癮、戒不掉?」、「我吃止痛藥是不是我太不耐痛?不夠堅強?」、「一直使用止痛藥,會不會讓癌症變嚴重?」李思錦醫師特別釐清,癌症疼痛和癌症治療是平行的,不會因為控制疼痛的藥物用多而使癌症治療效果變差,而且研究證實依照醫囑使用止痛藥並不會上癮,副作用也可控制。反之,放著疼痛不處理它,不但影響生活品質與情緒,也無心力參與社交,著實會從身心各方面影響癌症治療與病程,才是不智之舉。
李思錦醫師也提到,另有神經破壞術等侵入性治療、以及硬膜外腔給藥術,用來控制癌症疼痛,但都須在醫院內進行。
抗痛是人類基本權利 「我會痛」勇敢說出來!
最後李思錦醫師分享臨床上成功控制突發性疼痛的案例,一個是病人腫瘤因潰爛需在家換藥,那種撕開紗布的痛是極度痛苦的,因此在換藥前先使用口頰溶片產生止痛效果,就能順利換藥。另一個是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因為病人身體需要被搬動,造成姿勢改變發生疼痛,也是在療程前先使用口頰溶片,因而改善疼痛,順利進行。
如同上述分享的案例,李思錦醫師鼓勵病人「有痛就要說出來」,隱忍疼痛並不表示自己堅強、勇敢,反而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抗痛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不論是癌症病人或其他病人、一般人,都要讓自己少受苦,快樂地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