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素中毒個案,也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經過疫調發現,這名個案曾經有食用過期食品的情形,不過目前個案仍在插管治療中,沒辦法詳細詢問過往飲食史,也沒有食品檢體可進行檢驗,所以還無法確認真正導致中毒的可能原因。
南部5旬婦人肉毒桿菌中毒 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
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南部50多歲女性,林詠青醫師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7月13日開始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隨後出現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困難、吞嚥困難、全身無力等情形,隔日前往急診就醫。
經電腦斷層檢查排除腦中風可能性,醫師懷疑這名個案應該是肉毒桿菌中毒,因此通報採檢,於7月19日確診。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症狀持續惡化,因此插管收治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約1個多星期,意識清楚,但還有眼皮下垂、吞嚥困難、肢體無力等症狀,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為外食族,獨居在家不開伙,根據非同住家人轉述,個案有食用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早上有吃過期包子,但事實上包子不太像是容易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嫌疑食品,有請醫院幫忙口頭詢問是否食用罐頭、真空包裝食品等,但個案搖頭否認,所以是否跟過期包子有關,還是有吃其他東西,都有待進一步調查了解。
如何預防? 勿吃異常食品、應加熱逾「這時間」
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症狀,林詠青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肉毒桿菌中毒類型為「食因性肉毒桿菌中毒」,也就是食用含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導致中毒,通常在食用後約12-72小時會出現症狀,不過也有可能短至2個小時或長達8天才有症狀出現。
若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林詠青醫師提醒,除了要低溫冷藏妥善儲存食品外,若外觀異常(如:膨脹、生鏽、凹陷的罐頭)或有變質的罐頭或醃製品等一定要避免食用
此外,肉毒桿菌的毒素不耐熱,因此林詠青醫師建議,民眾應將食品徹底加熱至100度,維持十分鐘以上的話就可以有效破壞毒素,避免中毒的情形發生。疾管署也提醒,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中毒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