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狹窄3症狀恐猝死 8旬嬤2度換心臟瓣膜救回一命

86歲的高女士(左3)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經由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瓣中瓣手術」,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86歲的高女士(左3)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經由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瓣中瓣手術」,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86歲的高女士走路就喘得厲害,照X光原以為是嚴重肺積水,但抽完積水不久又開始喘,照心臟超音波才揪出是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但年事已高,加上20年前已動過心臟手術,二度手術風險極高。林口長庚心臟內外科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瓣中瓣手術」,患者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醫師共同提醒,民眾若出現胸痛、昏倒、心臟衰竭,預期壽命僅剩2-5年,應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

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指出,主動脈瓣膜是負責控制心臟將血液送出的閘口,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原因是自然老化,常發生在70至80歲左右。

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方式 標準開胸、新型經導管

針對主動脈瓣膜狹窄,謝宜璋說明,標準治療為傳統外科瓣膜置換手術,切除退化瓣膜並換上新的人工瓣膜,包括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經證實有長期耐用性。但許多病人因高齡及手術風險過高,害怕或無法進行手術,加上國內人口老化,以及醫療照顧進步,病人存活期越來越長,隨著人工瓣膜使用年限到期,對於置換甚至二次手術的需求也愈來愈多。現今有「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恢復快、傷口小,可讓病人獲得良好治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是一種微創血管內治療,近年已發展成熟並普遍應用,大部分病人可在不插管麻醉下進行手術,由大腿腹股溝的位置打針建立置放的途徑,手術過程會由先進的X光影像系統,進行導引定位,利用導管傳送系統,精準的將瓣膜置放,來取代原先失去功能的瓣膜。

新型手術置換瓣膜要價3百萬 部分族群可健保給付

不過,這項手術和醫療材料都非常創新,1個瓣膜費用為新台幣150萬元,以86歲高女士的案例來看,須置換2個瓣膜,無法負擔300萬元的醫療費!張其任解說,台灣健保目前已經針對部分族群,開放給付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高額材料費用。優先建議使用在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而年輕低手術風險,或有其它心臟疾病需一次處理時,還是優先建議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一)臨床心臟衰竭症狀,併超音波判定嚴重主動脈瓣狹窄。

(二)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斷患者不適合進行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包括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

(三)預期患者接受手術後,未來能存活約1年以上。

生物瓣膜退化怎麼辦? 升級經導管「瓣中瓣」手術

但萬一生物瓣膜退化、二度手術面臨高風險怎麼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進一步解釋,另一項「經導管瓣中瓣手術」是重要新技術,

將新的支架瓣膜放置在舊的瓣膜處,撐開舊瓣膜開口,以「瓣中瓣」技術讓瓣膜得以正常運作,可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並加速手術後的復原。若下肢血管的條件不適合打針植入,也可選擇由其它替代途徑如鎖骨下動脈、頸動脈來進行置換術。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標準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提供穩定的長期結果,而導管瓣膜置換術有效改善高齡高手術風險病人的治療。心臟內、外科共同合作,每台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都有3名以上主治醫師共同合作參與,提供病人適合的治療選擇並提高病人手術安全性。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