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就吐可能是「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如何診斷、治療?醫師這樣說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患者通常會有噁心、嘔吐和上腹痛等症狀。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患者通常會有噁心、嘔吐和上腹痛等症狀。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初期常見噁心、嘔吐、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但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症狀越來越嚴重,導致體重驟降、營養不良,甚至有可能會致殘。

因此,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林隆煌提醒,儘管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是腸梗阻的一種非常罕見的原因,但不應排除這種診斷,而且早期診斷可先進行保守治療,但如果診斷延遲或藥物治療失敗,就需要手術干預。

脂肪缺失十二指腸受壓 產生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小腸連接胃、大腸,並可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3部分都具有消化、吸收營養的作用。其中十二指腸是小腸的第一部分,直接與胃相連,林隆煌醫師表示,當十二指腸被上腸繫膜動脈(SMA)壓向腹主動脈(AA)導致阻塞並阻止食物或液體進入小腸的其餘部分時,就會發生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林隆煌醫師提到,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主因是SMA周圍和AA後面的腸系膜脂肪墊缺失,原本上腸繫膜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角度正常約為38-56度,動脈間的距離是10-28mm,但由於缺乏脂肪,使得二動脈間的距離縮小至2-8mm,而通過這個夾角的十二指腸第三部分就會因此受壓產生阻塞症狀。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有哪些症狀?如何診斷?

患者通常會有噁心、嘔吐和上腹痛等症狀,不過症狀非特異性而且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較罕見,因此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檢查、試驗、評估,排除其他常見診斷後才能進一步確定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林隆煌醫師指出,有許多情況會導致類似於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症狀,如消化性潰瘍、膽囊疾病、腸易激症候群、十二指腸炎、內臟神經病變、週期性嘔吐綜合徵和胰臟炎症等。

因此需搭配影像學檢查診斷,林隆煌醫師表示,腹部超音波、十二指腸造影是最常作為診斷的主要方式,若胃排空有延遲,造影劑會在胃停留長達6小時,十二指腸第一和第二部分會擴張,該區造影劑會來回運動,而受到壓縮的第三部分,對比度會突然中斷。

另外,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或靜脈造影劑CT掃描,也可顯示AA和SMA之間的角度和距離幫助確立診斷,而磁振造影檢查(MRI)則可用於對IV造影劑過敏的患者,並且會顯示相同的發現。

治療方式有藥物、手術 但術前應先嘗試保守療法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手術干預等。不過由於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主因是脂肪墊缺乏,因此林隆煌醫師提到,在考慮手術之前會先嘗試保守療法,最初可以通過胃減壓、電解質校正和營養支持等保守療法進行管理,這是保守療法重要的部分。

如果保守治療在6至8週內無效並且症狀惡化,特別是如果患者有劇烈疼痛且無法耐受胃腸道餵養,則需要進行手術,林隆煌醫師表示,手術選擇包括胃空腸吻合術、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等。

林隆煌醫師強調,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治療需要包括兒科醫師、內科醫師、胃腸專科醫師、外科醫師、營養師、疼痛治療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等團隊的協調努力,更需要整個家庭的社會心理支持,也提醒民眾延誤診斷和治療會使病情惡化,並可能導致致命的後果,因此應及早就醫、治療。

資料來源:國泰醫訊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63-5-1.pdf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